7月30日07时24分,堪察加东岸远海发生8.7级地震并引发海啸。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表示,后续海啸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灾害影响,并于18时19分解除海啸警报。晚间,该中心高级工程师范婷婷接受每经专访,指出沿海地区相关公众收到海啸预警后,应采取的措施。她还介绍了新一代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平台及区域合作成果,并强调需加强公众应急科普工作。
每经记者|宋思艰 每经编辑|陈俊杰
今日(7月30日)07时24分(北京时间),堪察加东岸远海海域发生8.7级地震,此次地震引发太平洋范围的越洋海啸。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以下简称海啸预警中心)表示,根据最新观测数据分析研判,后续海啸过程将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灾害影响,海啸预警中心已于18时19分发布海啸警报解除通报。
今日晚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高级工程师范婷婷,其回答了海啸防范、新一代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人机交互平台、海啸预警区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已建立起新一代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人机交互平台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
NBD:沿海地区相关公众收到海啸预警后,应该做好哪些防范工作?
范婷婷:沿海地区相关公众在收到海啸预警信息后,首先应立即行动,优先撤离。得到预警提示后,公众务必在第一时间听从当地政府、社区或应急部门的指挥,按照指定路线向内陆高地、地势较高的坚固建筑物的高层转移,远离海岸线、海滩、码头、河流入海口、低洼地带如地下室、地下车库等及沿海防护林外侧区域。在疏散撤离时不贪恋财物,仅携带少量饮用水和应急药品等必需品,避免乘坐电梯,选择楼梯快速撤离。
其次应远离危险区域,避免二次风险。撤离后切勿返回海岸或危险区域,即使海啸第一波过后,也可能有后续更大的波浪,需等待官方明确解除预警后再返回。远离沿海的电力设施、广告牌、围墙、树木等,防止其在海啸冲击或次生灾害如坍塌中造成伤害。
再则,需保持通讯畅通,关注应急信息。及时通过电视、广播、社区通知等渠道,获取最新的海啸预警、撤离指令和安全提示。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协助他人脱离危险。
NB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智能海啸信息处理系统”,在GPU并行计算与AI算法方面如何协同突破预警时效瓶颈?
范婷婷:近年来,预警中心自主成功研发新一代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人机交互平台,集成全球海底地震监测、全球水位监测、基于GPU并行(利用图形处理单元进行大规模并行数据处理的技术)的太平洋海啸预报模型、海啸情景数据库以及海啸产品制作发布等多个子系统。与早期的地震海啸监测相比,现有系统有了长足进步,具体体现在:
第一,自动化程度高。现有系统集成了地震数据获取、分析、参数计算,震源机制解算,事件报警,海啸实时计算,海啸产品生成,多渠道发布等诸多功能环节,实现了流程自动化,大幅减少了人员手动工作。
第二,定量化程度高。与早期系统只能根据人工经验做预报相比,现有系统能够为沿海不同地点提供定量化的海啸到时、海啸波幅等预报结果和警报等级,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三,计算速度快。利用GPU并行的海啸数值模型和定量数据库技术,现有系统可以在1分钟内计算出海啸结果。
自2019年正式提供海啸预警服务以来,南中国海区域发生海底地震事件38次,预警中心制作发布了76期海啸预警报产品,数次事件监测到了明显的海啸波。海啸预警产品发布时效基本在6~10分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NBD:我们在加强海啸预警区域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范婷婷: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同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学委员会框架下的区域中心,即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自2012年以来,区域中心先后举办6次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培训班,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的400余名次海啸预警业务和管理人员接受了培训。
2020年以来,区域中心分别为中国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提供多次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相关业务培训,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NBD:在公众应急科普方面,您觉得还有哪些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
范婷婷:公众应急科普需兼顾实用性、易理解性、常态化。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自2025年起已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学委员会框架下的海啸灾备项目,旨在提升沿海社区的疏散撤离能力,最大化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目前,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公众应急科普方面的工作:
针对不同场景和群体量身定制精细化科普内容。针对不同场景,可区分高风险区域如沿海低洼地带与低风险区域的科普内容。
针对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外来游客等设计特定的科普材料。
拓展多元传播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社区和基层联动配合,指定社区应急科普宣传员,结合 “防灾减灾日” 开展社区演练,为民众宣传海啸识别和疏散撤离信息。
利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制作 “1分钟应急指南”,强化家庭应急准备,提高主动防范意识。推广家庭应急包清单,鼓励公众分享自家的应急准备。
通过以上措施,让公众从了解信息向掌握应对技能转变,从而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