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2025年上半年,全系统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对6.9万批次不合格产品进行下架、封存、召回;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8.1万件,罚没7.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653件,实施从业限制1372人。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处罚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727家、责令停产停业65家。
每经记者|石雨昕 每经编辑|陈星
7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
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军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系统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对6.9万批次不合格产品进行下架、封存、召回;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8.1万件,罚没7.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653件,实施从业限制1372人,高压震慑态势得到持续强化。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石雨昕 摄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高度关注。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司长卫国锋介绍,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抽检监测工作,每年都将其列为年度抽检计划重点任务。
在力量配备上,统筹国家、省、市、县四级抽检力量,调用1200余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全面排查食品添加剂滥用违法违规行为。
在重点任务上,紧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大宗食品,紧盯与“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密切相关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辅助食品,紧盯校园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部署开展常规抽检、跟踪抽检、专项抽检。
今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检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食品1.2万批次,主要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二氧化硫、甜蜜素、脱氢乙酸等。
在风险处置上,督促相关企业及时下架、召回。同时,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处罚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727家、责令停产停业65家,对情节严重的10家生产企业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将4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移送公安机关48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今年6月,国务院食安委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已上线,谁能举报、举报什么问题、如何保障举报人权益?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司长司光表示,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是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重要载体,也是知情人举报违法线索的重要渠道。生产经营单位可自主在系统注册账号,免费在线上接收、处理员工内部报告;知情人可通过举报系统向企业报告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内部知情人主要包括:内部人员,指与生产经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在职人员;相关知情人,指离职未满一年的前员工、业务合作人员及临时聘用人员等。同时也鼓励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合作且熟悉内部情况的人员参与监督,让“内部视角”成为安全防线的重要补充。
需要说明的是,该举报系统主要是通过内部举报防控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如果是日常消费维权,消费者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投诉。
该系统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风险点,鼓励举报4类违法违规线索:第一是“人的违规”,比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人为篡改生产日期等;第二是“物的风险”,比如使用过期原料、非法添加等;第三是“环境隐患”,比如生产场所卫生不达标、存储条件违规等;第四是“管理漏洞”,比如伪造检测报告问题暴露出的管理制度缺陷。
为了让知情人敢举报、愿举报,相关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系统支持实名、匿名双轨举报,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坚决杜绝隐私泄露,让知情人没有后顾之忧。
第二,对举报属实的予以奖励。坚持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对核实有效的举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将按规定给予奖励,对报告重大风险隐患等突出问题将予以重奖,让“敢说不”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正向激励。
第三,让举报人实时了解处理进度。依托“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举报人能实时追踪办理进度,全程掌握举报事项处理动态。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郑雨航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