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周逸斐 每经编辑|陈 星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
7月4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成效及复制推广有关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海关在提升货物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有很多亮点举措,其中简化进口水果境内检疫措施受到大家的关注。这条措施的相关情况如何?
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负责人杜朝新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提问时表示,海关积极巩固深化与出口国有关部门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协同合作,联合开发数据互认系统,要求出口国在水果装箱时,按照约定将温度探针校正等信息通过系统发送给中方,海关关员通过线上系统进行验核,从而减少现场掏箱,大大节省现场查验时间。
联合开发数据互认系统
杜朝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百姓对车厘子、蓝莓、牛油果等进口新鲜水果的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双边议定书要求,部分产区的进口水果出口时需在运输途中实施冷处理,由于冷处理时间在15天以上,企业一般会采用集装箱运输途中冷处理的方式,将串联变成并联,以节约处理时间。水果到达口岸后,海关关员需要掏箱对集装箱的冷处理进行效果评价,这个过程将耗费很长时间。
为了让远渡重洋的进口水果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鲜美的风味,尽快被端上百姓餐桌,海关积极巩固深化与出口国有关部门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协同合作,联合开发数据互认系统,要求出口国在水果装箱时,按照约定将温度探针校正等信息通过系统发送中方,海关关员通过线上系统进行验核,从而减少现场掏箱,大大节省现场查验时间,显著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促进双方经贸往来。
简化境内检疫措施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海关总署已在全国海关推广实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海关将继续探索开辟海关监管数据来源的新途径,通过数据共享共治,不断提升贸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助力提高进口水果等大众消费品的口岸通关效率,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上海经验”复制推广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过程中,央行重点推进了哪些举措,落地成效如何,下一步将开展哪些工作?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纪敏表示,央行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金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今年初,央行优化了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推动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不断完善。截至5月末,上海跨国公司设立跨境资金池数量达169家,集中外债额度达2468.3亿美元,境外放款额度超过800亿美元,均位居全国前列。
数据跨境流动是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的重要领域,央行牵头印发了《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进一步明确数据出境的具体情形以及可以跨境流动的数据项清单。在这方面,上海走在全国前列,临港新片区发布了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清单,为长三角企业提供合规跨境数据传输通道。
下一步,央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其他的金融管理部门,在有效防范风险基础上,继续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化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一方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另一方面,加大“上海经验”复制推广力度,支持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等措施推广到相关自贸试验区,将优化电子支付服务等措施推广到全国,为我国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发展探索实践路径,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