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建圈强链!绵阳机器人产业从“新赛道”奔向“主赛道”

    绵阳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07-04 20:58

    乐聚机器人“夸父”,在街头变身文明交通劝导员;踱步巡逻的四足机器“警犬”,成为危险场景中的“探路先锋”;重达22公斤的“接触网缺陷智能避障巡视机器人”,自由行走在高速铁路接触线上……在绵阳,机器人正加速“跑”进我们的生活。

    机器人是新兴产业,更是支撑数字化升级的关键产业,面对科技的竞速,尤其要掌握主动、把握先机。

    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主要承载地,绵阳将机器人产业锁定为“587”产业体系中七大新赛道之一,正加速汇聚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与应用场景全链条要素,构建一个链条完整、生态优越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这条被寄予厚望的“新赛道”

    如何加速跑成支撑未来的“主赛道”?

    近日,记者以链主企业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为切口,深入探访绵阳机器人产业链的壮大与升级之路。

    在突破中看合作

    机器人产业链正加速壮大

    “注意平衡!调整髋关节扭矩!”走进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位穿着“小白鞋”的人形机器人正借助吊绳辅助,小心翼翼地迈步、摆手,等待完成最后的验证交付给客户。

    “目前,我们零部件订单排到8月,人形机器人整机订单排到9月,生产线正以满产状态赶订单。”公司运营总监颜进指着繁忙的生产线介绍,语气中带着“爆单”的甜蜜压力。

    供不应求的火热,源于天链在机器人产业的重大技术突破。“能够让机器人像人一样稳健行走、自如应对复杂环境,其核心秘诀就在于这套精密的‘大脑’与‘神经’控制系统及其底层算法的深度协同。”颜进说。

    正是掌握了这两大核心技术,这家扎根绵阳13年的“明星企业”,一举打通了从核心零部件自主设计到高性能整机集成落地的全链条技术壁垒,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实现人形机器人整机规模化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绵阳造”机器人“炫技”西博会

    天链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强大的链主磁场效应。“几年前,我们的关键供应商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如今,越来越多优质的电池、高性能磁材等上游供应商主动布局绵阳,甚至不少沿海地区的机器人产业链配套企业也‘因链而来’,寻求就近合作。”颜进说。

    从单点突破到聚链成群,一条脉络清晰、活力迸发的机器人产业链正在绵阳加速壮大。瞄准机器人产业赛道,绵阳——

    一方面,加速培育天链等链主企业,吸引关键上游配套企业扎根,形成了从核心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到多元化场景应用的完整闭环;

    另一方面,正加快筹建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按照“一中心、两基地”思路,打造创新中心、机器人民用场景训练基地、军工场景训练基地,加速推动机器人产品从技术验证迈向实际应用。

    “绵阳造”清洁机器人

    数据印证着集群的崛起:目前,全市79家机器人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25亿元,今年将有望突破30亿元大关,产业规模与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在风口中寻机遇

    打造更优质的产业成长生态

    机器人产业何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链”式飞跃?

    “根本在于绵阳的资源禀赋。”深耕机器人领域20年的西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刘满禄,一语道破关键。

    “绵阳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比较优势非常鲜明,甚至在全国都具有独特性。”在刘满禄看来,绵阳不仅拥有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更有长虹、富临精工等大型制造企业,能够提供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和市场牵引力。“正是这种组合优势,构成了绵阳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区别于其他机器人产业聚集区的关键所在。”

    迈向高质量发展,机器人产业链仍有不少难题待解。“现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大热,聪明的‘大脑’是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突破的技术关键。”刘满禄指出,与沿海城市相比,绵阳在核心算法、跨学科复合人才储备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攻克“大脑关”,绵阳已将提升短板付诸行动。近年来,绵阳——

    将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编制印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全景、机器人产业图谱;

    依托长虹集团等国省级链主企业,加快打造研发飞地,广泛链接机器人前沿技术资源;

    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延链补链,推动2家单位入选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链主企业,长虹、九洲电子、天链机器人入选四川省标志性产品链主企业。

    瞄向未来,绵阳如何依托已有基础,乘“机”而上?

    绵阳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光明表示,将锚定全市“587”产业体系建设目标,用好即将出台的《绵阳市支持特色产业新赛道突破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建好用好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强化场景应用,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确保今年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

    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四川将从23个方向突破培育未来产业

    下一篇

    又有银行要从港股“撤退”!吉林金控豪掷超30亿元“打包”九台农商银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