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刘旭强 每经编辑|刘旭强
在成都高新区,每月一次的“房屋健康体检”正在进行。将遥感卫星技术运用于房屋安全监测,将传统的单点监测转换为全域感知,破解了成都数万栋建筑的监测难题,甚至带动相关产业转型,这正是成都开放“创新场景”的目的所在。
今年3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挂牌“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场景中心”),设立“场景创新部”,系统性开放“城市级”应用场景,帮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日前,该中心场景创新部部长何博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讲述了中心“政府投资+场景清单”的场景创新模式。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首创西部“科技篇” 以政府投资撬动企业首单
场景创新,重点在于为新技术新产品找到首试首用和测试验证的机会。
“我们的新技术,不少客户感兴趣,但再往下聊,普遍会问有没有成功案例?”一位成都科创型中小企业负责人的反馈,道出了科技型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核心痛点——缺乏“第一个吃螃蟹”的市场验证。
一般而言,科技型新产品虽有某方面的技术创新,但综合考量行业资源、现有解决方案、价格等因素,难以从市场中搏杀出来。
这直接导致,如何帮助新技术新产品获得宝贵的第一笔市场订单,成为场景创新工作的全国性难题。
成都的“解题”思路是,编制政府投资项目“科技篇”,创新性地要求,政府投资项目按照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刚性嵌入新场景需求。
这意味着,在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中,必须为新技术、新产品预留首试首用和测试验证的空间,为创新产品提供关键的“第一笔订单”和成功案例。
据了解,这种以政府订单直接撬动场景资源开放的模式,为西部地区首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曹炳梵 摄
新区先行先试 打造“场景公园”加速模式推广
作为城市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成都高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及成都东部新区三大新区对“科技篇”新政先行先试。
成都高新区强调全周期流程闭环管理,在策划将“科技篇”需求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前置条件。在后续决策、实施、竣工各个阶段,对技术可行性和产业带动性进行动态评估和择优定标,确保项目实效与示范性。例如,新川博物馆项目总投资约8.2亿元,其中“科技篇”拟投入约5千万元,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川天府新区主打“评定分离”。在产业升级、智能公共空间、新型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领域,探索“评定分离”招采模式,确保技术产品与需求精准对接。
成都东部新区的策略是政策护航,探索制定了一个工作推进机制和工作指引、评审办法2个配套文件的“1+2”政策体系,引导政府投资赋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目前,三个新区已形成新川博物馆、四川天府新区口腔医院、简州新城消防战勤中心等一批标杆项目。以此为起点,成都计划在三大新区率先打造集中展示区,作为“综合性场景公园”,形成一批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性示范场景,加速相关模式推广复制。
图片来源:成都发展改革
清单常态发布 以真实场景需求筑巢引凤
对城市而言,场景创新也是强有力的招商引资工具。
许多待招引的科创型企业,除对政策资源有诉求外,还期望政府能为公司产品提供落地场景。
为此,场景中心建立了常态化“场景供需清单”发布机制。一方面强调精准对接,定期从投促部门获取企业的具体场景需求,并依托全市场景创新体系分解落实,推动相关单位开放场景。通过场景开放共享的模式,助力更多科技型企业落户成都。
另一方面,着重高频发布。目前,场景中心已组织56个单位,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以“小切口、细颗粒度、强针对性”为导向,发布场景需求836个、场景供给能力381个。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谭玉涵 摄
同时,场景中心通过“点对点”组织协调会,力促供需高效匹配。在为某轨道交通企业召开的诉求对接会上,技术支撑方、产品研发方、产品使用方及相关行业部门悉数到场,连远在深圳、东北的相关供应商都被邀请到成都参会,共同在真实环境中测试验证。
下一步,场景中心将持续发布场景需求清单,释放真实的场景需求,吸引带动有相关场景供给能力的企业关注成都、落地成都。在成都高新区,每月一次的“房屋健康体检”正在进行。将遥感卫星技术运用于房屋安全监测,将传统的单点监测转换为全域感知,破解了成都数万栋建筑的监测难题,甚至带动相关产业转型,这正是成都开放“创新场景”的目的所在。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