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怀水 每经编辑|陈 星
5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践行民政使命 增进民生福祉”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民政部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民政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民政工作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聚焦上述热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见面会现场向民政领域的优秀代表提问。
采取多方面举措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劳动模范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组长邱丽芸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现在是大数据、智能化、科技化的时代,未来的养老服务会更加智慧化、智能化。“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心理关怀方面的问题,所以会利用一些智能化产品,为老人进行护理或疏导,解决他们的生理或心理问题。”
先进集体代表、上海市闵行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主任聂晶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工作人员这些年来一直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力争让婚姻登记不仅是简单的领证,而是延伸到特色颁证服务或者非遗体验等个性化服务中。比如新人领证之后,还会获得手工制作的婚书,参与盖百喜章、非遗剪纸等特色活动。
“未来,我们在规范婚姻登记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大家庭婚姻辅导的力度,带给当事人更多体验感和幸福感。”聂晶说。
先进集体代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霞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2002年,甘泉县的救助对象只有五保户、低保户,现在已经扩展到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以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口。救助标准也有大幅提升,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安全网扎得非常密实。
“未来,我们将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李晓霞介绍,在加强动态监测和精准认定方面,要搭建更多部门参与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借助大数据动态监测低收入群体的遇困情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
在优化救助流程方面,要健全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简化申请手续、优化办理程序,让困难群众少跑腿、多受益。
在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方面,不仅要加强物质救助,还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
在加强与公益慈善力量合作方面,要拓展救助资源与救助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救助的良好氛围,让困难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做好养老服务 专业化个性化很关键
记者在见面会现场注意到,“一老一小”相关领域的工作备受社会和媒体关注。
邱丽芸表示,当前,养老服务对象从以特困老年人为主拓展到全体老年人,服务内容也从以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保障、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
“现在像我们福利院,不仅环境温馨舒适,而且更加智能化、现代化。我们有情感机器人、纸尿裤监测器、跌倒报警雷达,这些智慧化产品给老年人提供了人文关怀。我觉得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关键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个性化的关怀。”邱丽芸说。
在个性化关怀方面,福利院举办了老年大学,开设书法、美术、非洲鼓等课程,组织老年人外出、郊游,举办生日会,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只有在社会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协同下,才能让老年人的生活充满尊严和可能性。
先进工作者代表、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医务科科长黄会青介绍,目前,其所在单位的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孤儿逐渐拓展到事实无人抚养等各类困境儿童,保障标准也在逐渐提高,保障方式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逐渐拓展到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社会融入及心理关爱等方面。
“从我个人来讲,也要立足岗位,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对接引进优质的医疗和康复资源,推进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工等多专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黄会青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