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了“15分钟生活圈”的配置,主要是指以居民居住地为圆心,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在这个半径里面划定居住生活圈,配套生活设施。标准出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规划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于许多人来说,15分钟不算一个很长的时间概念。但对于巴中这座城市而言,15分钟不仅是时光流转的刻度,也检验着公共服务供给的精细度,更标注着人民城市的温度。近年来,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引领下,巴中市以“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治理向精细化、人性化迈进,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利生活、文化滋养与品质空间,让这短短900秒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以人为本
精准触及民生需求
5月8日,晨曦初露,巴州区江北街道状元桥市场内人头攒动。住在胡家巷的王女士步行4分钟来到市场,购买新鲜的肉菜蔬果。“无论是买菜、送娃上学,还是健身、就医,如今都能在10多分钟内到达,生活真的很方便!”王女士说。
居民在家门口的百货超市购物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巴中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推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全面构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这张民生答卷上,巴中如何以15分钟为半径,绘就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同心圆?
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巴中市进一步深化构建“15分钟生活圈”相关工作,让广大群众步行15分钟,就可以享受到各项便民服务。
“自‘15分钟生活圈’概念提出后,巴中市积极落实,启动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了‘15分钟生活圈’的配套要求及具体细化落实内容。”该负责人介绍,此外,还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明确“15分钟生活圈”的基本配置标准和原则,提出指导思路;启动详细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各居住区人口规模以及住房建筑规模,通过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例如教育、医疗、商场、文化、养老等,优化各类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社区的生活便利化水平及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努力建成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15分钟生活圈’。”该负责人表示。
盘活资源
打造利民便民空间
“张师傅,我这鞋刚穿了三天,有点磨脚,你帮我处理下呀。”“要得,你先坐两分钟,我把这两把钥匙配了就给你弄。”5月9日一早,巴城江北兴州街便民服务亭的师傅张正明忙碌不已。记者看到,该处有两个便民服务亭,小小的空间内,各种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不仅可以配钥匙、擦鞋、补鞋,还可以修自行车和电瓶车。
家门口的便民服务亭
这样的场景,正是巴中市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便民服务亭在巴城已逐渐铺开。为便民利民,江北街道白云台社区前两年利用闲置区域设置了一个便民服务亭,免费供摊主使用,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小修小补。该社区党委副书记冯丹介绍,前期,确实有不少居民反映小修小补不好找地方,如今,居民对便民服务亭的反响很好。“现在从小区出门走1分钟就能找到便民服务亭的裁缝,方便了许多。”社区居民杨女士说。
小修小补看上去不起眼,却是群众生活的刚需,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来说,这方面需求更为迫切。巴州区宕梁街道中坝社区党委书记李绍红介绍,中坝社区有8764户居民共2.02万人。为方便老百姓生活,2023年,中坝社区摸排走访,将王府景小区一二期的一间闲置公共用房提供给辖区的裁缝、理发师。此外,社区定期引进社会组织或联合辖区的物业公司,开展免费配钥匙、修雨伞、磨刀等便民服务活动。
居民们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书
不仅是小修小补,在公园广场,有健身器材;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能看书学习;在小区门口或周边,蔬果超市、快递驿站、药房诊所,应有尽有。如今,行走在巴城,一幕幕鲜活业态依次映入眼帘。因地制宜建设起来的便民生活圈不仅充分满足居民日常所需,更节省了居民的时间、精力和交通成本。采访中,不少社区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场景、融合多元业态,让“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为社区生活带来活力,促进社区经济“微循环”畅通。
调整业态
满足群众多样需求
时代在发展,“15分钟生活圈”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业态迭代与动态调整。针对诉求不同的生活圈群体,巴中市采取“一圈一策”的策略,制定差异化的建设方案。
例如,在部分商圈密集区域,针对企业员工及周边居民年纪轻、消费力强、品质化生活需求旺,相关部门及社区便积极引入电影院、大型超市、快餐简餐、咖啡烘焙、连锁药店、生鲜售卖、运动健身等业态,有效保障入驻企业员工以及周边居民生活和消费需求;以养老服务为突破口,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例如在龙舌坝广场,老人可以在智慧养老驿站享受助餐、助医、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7元一份的老年餐既实惠又卫生。
15分钟,丈量的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是城市对市民需求的回应。“过去健身要跑半小时,现在下楼5分钟就到口袋公园。”市民李女士感慨道。近年来,巴中市持续推进绿道、体育运动公园等体育惠民服务建设,让运动触手可及,今后还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市民们在南龛山打太极
15分钟,不仅是时间与空间的优化,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跃升。11日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出租车司机王超将乘客送到巴城江北客运中心后,前往旁边的爱心驿站接了杯热水一饮而尽。像这样的爱心驿站,在巴城大部分人流密集区域都有配置。近年来,巴中市立足激活服务居民与户外劳动者群体的“神经末梢”,整合投入各类资源,着力解决户外活动“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问题,全力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
白云台社区的爱心驿站
滨河路边,运动爱好者在微风中奔跑;24小时智慧书屋里,读者认真阅览;便民服务亭内,老师傅认真修雨伞……当15分钟成为丈量幸福的标尺,巴中的生活景深,正随着城市更新不断延伸。正如市民所言,缩短的是距离,丈量的是幸福。未来,巴中市将继续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让每个生活圈都成为城市温度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