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独一无二》由王沐编剧、执导,改编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聚焦听障家庭。王沐表示,他花了一年时间调研聋人群体,希望让故事扎根中国土壤。他用“家、爱和自由”概括该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认为现实题材应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谈及票房焦虑,王沐表示,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对于AI冲击,他认为技术替代不了人的判断,电影的核心永远是“人”。
每经记者 毕媛媛 每经编辑 张海妮
“五一”假期的热闹散落在方方面面:商场里的奶茶店前排起长龙,年轻人举着冰淇淋穿梭在文创市集,景区入口的电子屏闪烁着“今日预约已满”的提示⋯⋯
“五一”档电影市场,竞争态势也可谓剑拔弩张。据灯塔专业版,截至5月2日11时14分,2025年五一档(5月1日—5月5日)票房(含预售)达到2.73亿元,《水饺皇后》《猎金·游戏》《雷霆特攻队》暂列档期票房榜前三名。
原本,今年“五一”档有13部影片计划上映,比去年同期多出4部,然而临近上映,撤改档消息接连传来。先是《熊孩子·探险熊兵》《黑暗迷踪》撤档,紧接着4月29日,青春家庭电影《独一无二》宣布改档。
在4月29日《独一无二》的北京首映礼上,导演王沐现场宣布影片改档至5月17日正式上映,五一期间超前点映仍会持续。王沐表示:“好戏不怕晚,希望电影像片中角色喻延一样,走向更远的远方。”
这位1987年出生的青年导演眼里总闪烁着与年龄相符的赤诚与锋芒。其实在电影上映前,非科班出身、仅执导过两部电影的王沐,就已凭借《温柔壳》在平遥电影展崭露头角。此次,他带着改编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的新作《独一无二》,一头扎进听障家庭的烟火日常,以38岁的创作黄金期展现华语电影的年轻力。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王沐自始至终都带着谦逊与真诚,分享创作时的田野调查经历,畅谈电影里的家庭羁绊,也毫不避讳地分享了其对行业现状的冷峻观察。他坦言,自己只是想讲述一个“关于爱与理解”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核心,就藏在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日常生活之中。
《独一无二》由王沐编剧、执导,演员包括张婧仪、陈明昊、蒋勤勤、辛云来、白客、章宇、欧阳娜娜、陈昊森等。
谈及改编《贝利叶一家》的初衷,王沐坦言,原作中的家庭构成——一个听障家庭中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孩对音乐的追求,天然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他不想做简单的“移植手术”,而是花了一年时间调研聋人群体的真实生活,试图让故事扎根中国土壤。
“原作中音乐是冲突的显性表达,但我们发现,中国聋人并非完全与音乐绝缘。”王沐提到,通过观察聋人在KTV用低频振动感受音乐、在蹦迪中触摸节奏的场景,他决定改写女主角喻延的梦想轨迹:“她不再执着于成为专业歌手,而是想创作一首让父母、哥哥能‘感受’的音乐。用电子乐的低频振动,让家人在现场通过身体触摸到她的热爱。”
为了让角色更立体,王沐带着团队走访了数十个聋人家庭。在宋庄的米娜餐厅,他目睹聋人服务员用手语流畅交流,观察他们工作时的专注与热情;在长沙的街头,一场偶然的肠胃炎让他走进聋人夫妻的鸡蛋仔小店,听他们用手语讲述养育聋人孩子的日常。最难忘的场景发生在KTV:“一个聋人家庭把音量开到最大,妈妈跟着节奏跳舞,那种用肢体拥抱音乐的生命力,让我突然明白,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我们并无不同。”
这些细节被一一揉进剧本。电影中,喻延一家经营的小餐馆、父母用手语争吵时的“激烈却无声”,这些都是现实的投射。王沐表示:“我们不想把聋人群体塑造成‘特殊符号’,他们就是生活里的普通人,有欢笑、有烦恼,也有对自由的渴望。”
如果用三个字词概括《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王沐选择了“家、爱和自由”。他特意在电影左下方设计了手语标识:“当观众看到‘家’的手势时,或许会意识到,我们对‘家庭’的理解,其实可以超越听力的界限。”
在他看来,家是羁绊,也是港湾。喻延的困境并非听障家庭独有:“每个孩子都曾想挣脱家庭的束缚,每个父母都曾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孩子,这种代际间的张力,在很多家庭中都非常普遍。”
而“爱”的终极形态,是学会放手。父母接受孩子的不同,孩子理解父母的局限。至于“自由”,王沐有更深刻的解读:“不是逃离家庭,而是拥有‘来去自由’的勇气。就像喻延,她最终明白,自由不是斩断羁绊,而是让家人在她的世界里找到一席之地。”
电影上映前,有人担心听障家庭的故事离普通观众太远。王沐却认为,“人的成见是座大山,但只要你愿意抬头看”。他提到调研时的发现:“聋人用手语交流时,眼神始终专注,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视觉捕捉全部信息。这种‘直视’,反而让沟通更纯粹。没有言外之意,坦诚相对。”
这种“直视”被转化到电影中。片中大量使用特写镜头拍摄手语:母亲打手语时微微颤抖的指尖,父亲沉默时会比出“我爱你”的笨拙手势⋯⋯
和女主角喻延一样,王沐的创作之路也充满了“打破偏见”的勇气。他并非科班出身,十几年前拎着箱子到北京,从媒体记者转行写剧本,直到偶然发现自己“能用影像表达”。
电影中喻延反问老师:“是不是只有从小学音乐的人才能考音乐学院?”这其实也是王沐个人的映照,没人规定非科班不能拍电影,就像没人规定聋人不能热爱音乐,最重要的是是否有勇气迈出那一步。
一种“笨拙的真诚”,贯穿在王沐的创作中。
《独一无二》是他首部尝试商业类型片的作品,在保持现实质感的同时,加入了更紧凑的叙事节奏和音乐元素。
“我不想被标签限制,也不想让题材限制观众。现实题材可以很动人,也可以很好看。”谈及今年五一档的票房焦虑,王沐显得冷静:“更重要的是想想如何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王沐认为,短视频时代的“快节奏刺激”确实冲击了电影市场,但电影的不可替代性,在于“慢下来的勇气”。“你可以在两小时里沉浸于另一个人生,感受真实的情感流动,这种体验是刷短视频无法给予的。”
王沐反感将电影创作数据化:“当我们总想着‘破圈’‘爆款’,反而会失去真诚。《独一无二》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炸裂的冲突,只有一个个真实的人在说真实的故事。我相信,只要故事够动人,观众会愿意停下脚步。”
作为聚焦社会议题的导演,王沐对现实题材的未来有信心:“现实题材是中国文艺的根源,我们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他提到调研时接触的劳动人民:“现在银幕上劳动人民的形象太少了,他们的生活、挣扎与希望,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
在他看来,现实题材的破圈,不在于刻意迎合热点,而在于“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就像《独一无二》,表面讲聋人家庭,内核却是关于“理解与接纳”:“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能在电影里看到自己与家庭的影子。这种共鸣,不分听障与健听,不分城市与乡村。”
当被问及AI(人工智能)对传统叙事的冲击,王沐认为,技术永远替代不了人的判断,“技术只是工具,电影的核心永远是‘人’。是人拍给人看的故事。只要我们保持对人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就不怕被技术取代”。
封面图片来源:片方提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