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深交所公告称,决定修订创业板指数编制方案,自2025年6月16日起,将ESG负面剔除机制纳入规则体系,剔除国证ESG评级B级以下公司,并设置单只样本股每次定期调整时有20%的权重上限。专家认为,该机制具有示范作用,能提升上市公司ESG信披质量。他还指出,当前应鼓励企业主动披露ESG信息,再逐步提高报告质量。
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编辑 魏官红
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4月30日发布公告称,决定修订创业板指数编制方案,首次将ESG负面剔除机制纳入规则体系。根据新规,自2025年6月16日起,创业板指数样本股将剔除国证ESG评级B级以下的上市公司,同时设置权重调整因子,单只样本股每次定期调整时有20%的权重上限。
国证指数表示,这一改革旨在进一步优化指数编制方法,提升指数的可投资性。
商道咨询首席专家、商道融绿董事长、财政部首届可持续披露准则咨询专家郭沛源博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市公司ESG信披质量。
同时,郭沛源指出,在当前阶段,应更多鼓励上市公司主动披露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之后再逐步用第三方审验、监管评价等手段提高ESG报告质量。
国证指数表示,此次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是为了降低指数样本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概率,同时,通过引入个股权重上限机制,将单只样本股对指数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经评估,这些优化措施不会对指数样本股及权重造成大幅调整,也不会改变指数的运行特征。
郭沛源认为,这一机制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ESG更多地能够体现避险特征,剔除ESG评级较差的股票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同时,作为指数产品,这也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即投资者应关注上市公司的ESG风险。
他进一步指出,这一机制虽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相对间接,但能够提升上市公司ESG意识和信息披露质量。
据了解,创业板指数发布于2010年6月1日,选取总市值大、流动性好的100只创业板股票作为样本,具有产品丰富、交易活跃、关注度高的特点。
记者注意到,创业板指数的成分股,不少属于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在高速成长和技术攻坚阶段,经常面临ESG基础薄弱的问题(如环保投入有限、治理架构不健全)。如果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公司或将面临短期合规成本上升的问题。
在郭沛源看来,ESG不应简单视为成本负担,其本质是帮助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识别环境、社会等非传统的风险,增强企业韧性。“对于医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商业伦理、数据安全等ESG因素若存在疏漏,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
另外,他认为,在ESG评价中,针对高成长型和技术型新兴产业,应运用“双重重要性”原则,根据行业特征设置差异化指标权重。例如,科技企业应侧重数据安全与治理架构评估,而非简单套用传统制造业的ESG评价指标。通过精准匹配行业实质性议题,既能识别核心风险,又可避免因指标错配产生的短期成本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创业板指数编制方案改革的底层支撑,国证ESG评级体系由深交所指数机构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开发。该机构由深交所全资控股,自2002年起开展指数专业化运营。
国证指数官网显示,目前已开发超1300条指数,并有ESG基准(980078)、ESG领先(980079)、绿色低碳(399258)等ESG相关主题指数。
根据国证ESG评价方法披露,该评价体系在环境(E)、社会责任(S)、公司治理(G)三大维度下,设立15个主题、34个领域、220余个指标,形成四级评估架构。
图片来源:国证指数官网
在将ESG负面剔除机制纳入创业板指数编制方法之后,是否会有公司为了被纳入指数而有针对性提高国证ESG评级,但实际改善仅停留在报告质量层面,从而导致“漂绿”现象发生?
郭沛源向记者分析表示,这种现象存在但风险可控。
在他看来,ESG信息披露应遵循“先普及后优化”的渐进路径。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激发企业披露意愿、增加披露报告的企业数量,通过监管引导逐步推动ESG报告从自愿走向强制、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
“尽管存在报告质量参差、报喜不报忧等问题,但若过早强调完美披露标准,可能抑制企业参与积极性。建议采取动态监管策略,初期以鼓励披露为主,待形成普遍披露基础后,再通过第三方审验、监管评价等手段提升信息的真实性。”郭沛源表示。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A股共有2455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独立ESG相关报告,占比达45.61%,相较上一年度增加3.75个百分点。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