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高原的连绵群山中,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十余万果农用汗水浇灌着漫山的苹果园,埋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高原产业传奇。43万亩,33亿元,面积与产值两个坐标,勾勒出盐源作为“西南苹果第一大县”的产业地位。走进这漫山遍野的苹果园,果农说起种植技术滔滔不绝,一个比一个自信,但提起“谢老师”,却没有不服气不感激的。
这位果农口中的“谢老师”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党委书记谢红江。自2011年谢红江担任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川西高原试验站站长以来,他便与盐源苹果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转眼间,已有十余载。
谢红江初到盐源,当地苹果产业正面临发展“瓶颈”:种植模式传统、品种结构老化、栽培管理粗放,更糟糕的是当地果农深受苹果腐烂病困扰,过半的老果园都遭过病。这种由苹果黑腐皮壳菌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可导致苹果树整体树势凋零、树主干和枝干枯萎死亡、最后整株死树,直至整个果园毁灭。
盐源山高坡陡、偏远闭塞,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弱,要想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落地应用并非易事,为了快速打破坚冰建立信任,谢红江决定从“治病”入手。他选取了几家示范户试验“技药结合”方案,再邀请周围农户现场参观,一个传一个,一村学一村,短短4年就将苹果腐烂病发病率从35%降到9%以下,挽回损失上亿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果农信了:“这个专家,真能‘治病’!”
一场关于“草”的争论,让初到盐源的谢红江被果农称为“傻专家”。
有一次,谢红江日常走访果园查看苹果的生长情况,看到果树下一棵草都没有,地上光秃秃的,他找来果农告诉他要保留果园行间自然生长的草(恶性杂草除外),并给它浇水施肥。果农听了后表示不解,当面称其是“傻专家”。谢红江解释,高原地区受天气、温度、水源等各方面影响,土壤有机质很低,将肥水洒在非恶性的杂草上促进生长,正好可以让无机肥转变为有机肥,实现果树的绿色有机栽培。“这样一来,土壤肥力和果园微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改善,果树长得更健壮,虫害随之减少,喷药的次数也降低了。”果农听了劝,按照谢老师的办法在果园里种了草。果然,果园生态改善后,苹果品质提升了,成本反而下降。
更颠覆果农认知的是谢红江推广的矮砧密植技术:树矮了,产量却大幅提升,结果期提前2~3年。再配上引进的“秦脆”“维纳斯黄金”等新品种,盐源苹果亩产从不足千斤跃升至3000斤以上。果农算着账都咧嘴笑:“以前种10亩不如现在种3亩!”
谢红江不仅专业能力过硬,而且是一位善于农民教学的好老师。他总结的“五个一”栽培口诀,即一株健康的苗、一个大土坑、一堆有机肥、一桶定根水、一张塑料薄膜,简单易学,农民一听就懂,烂熟于心。渐渐地,谢红江和当地老百姓熟络起来,成了人人信任的“谢老师”。“到地方授课时,乡亲们总是会邀请我到家里去吃饭。有时候遇到生活上的难题,也会向我咨询意见。”谢红江笑着说。
谢红江团队里的“90后”博士于航记得,第一次跟谢老师到盐源出差,在路上颠簸了近8个小时,本以为到目的地会先休息一下,没想到谢老师直奔果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他裤腿沾满泥巴就蹲地里讲课,哪像个大专家?”于航说,农民们簇拥着谢老师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而谢红江常说:“论文写得再漂亮,不如老乡夸一句‘这技术管用’。”
如今,谢红江更看重“传帮带”。他鼓励年轻人:“西部需要你们,这里遍地是科研课题。”“80后”团队成员杨文渊说:“谢老师像头雁,领着我们往一线飞。”
如今,盐源苹果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9.8万亩扩至43万亩,年产量65万吨,带动15万人就业,占全县总人口的38.5%,盐源苹果声名远扬,红果子真正成了高原上的“致富果”。
站在川西高原上,望着漫山苹果花,谢红江说:“最好的青春,就该‘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片曾被贫困缠绕的土地,正因科技与青春的浇灌,收获最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