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数字科技产业观察 | 双周要闻(2025年4月7日至4月24日)

    ICDC数字科技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 2025-04-27 20:54

    多领域迎来数字科技新进展。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印发工作要点,推动数字社会建设工作。地方上,江苏、天津等地出台计划,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业动态方面,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行。

    01 部委动态

    (1)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社会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2025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2025年数字社会建设工作,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社会发展工作要点》以及《2025年数字社会领域标志性任务清单》。工作要点聚焦提质增效数字公共服务、智享美好数字生活、推进精准数字社会治理等3个方面部署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在医疗、养老、教育、社保、文旅、社区等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利益关切最直接的六个重点领域,确定了一批以数据融通为牵引的“小切口”应用场景,力争在2025年推动形成“三医”协同、医康养联动、智慧教育、灵活就业、智慧文旅、智慧社区等一批可感可及的创新成果。(来源:国家数据局)

    (2)工信部确定168个万兆光网试点入围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确定168个万兆光网试点入围项目。要求有关省(区、市)通信管理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强化组织保障,推动建设主体对照目标加快项目建设实施,分别于今年8月底、12月底前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工信部。试点期满后,将组织开展评估评价,发布完成万兆光网试点名单及目标完成情况。(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

    (3)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印发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提出今年将围绕健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围绕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底线,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编制强制性国家标准100项以上。围绕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支持100项以上由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全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8%。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坚强保障。(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4)工信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为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2015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统筹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迭代发布四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发布智能制造国家标准472项、国际标准50余项,支持建设135个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加速标准落地、引领产业应用、深化国际合作,为智能制造深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4版《指南》提出到2026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目标。在前三版基础上,新版《指南》优化了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布局,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新增了工业软件、智能装备、制造模式等标准方向,以及轻工、化工等细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内容。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强化指南宣贯、加快标准研制、深化标准应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智能制造向更大范围拓展、更深程度渗透、更高层次演进。(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02 地方行动

    (1)江苏:数字经济增加1.8万亿元,推动元宇宙技术研发,创新VR文旅应用

    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行动计划》指出,到2027年,江苏省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8万亿元,推动全省数字经济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其中,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聚焦人工智能、6G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每年部署40项左右数字技术研发项目。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确定性网络、量子科技、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研发。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快建设。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构建智能网络大模型。面向制造、教育、建筑、交通、文旅、医疗、金融、政务等重点领域,建设30个以上行业高质量数据集、60个以上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发挥南京智能计算中心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作用,推动全省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达80万架,智算规模超25EFLOPS。(来源: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2)天津:AI营收突破1000亿元,打造智能驱动型数字人,发展VR/AR沉浸式导览

    4月15日,《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总目标:到2027年,在GPU、AI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领域,攻克50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20项重点新产品;培育30个标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0亿级以上企业3家,10亿级以上企业25家,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形成3~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全力打造“全栈式AI”先锋城市。其中提到,在人工智能+文旅方面,支持开发基于大模型的旅游推广系统,拓展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智慧景区、智慧博物馆,发展智慧导览、VR/AR沉浸式导览、云展览等应用场景;支持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打造智能驱动型数字人,促进文生视频等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来源:天津市科学技术局)

    (3)安徽:最高10万元激励,发展元宇宙沉浸式、互动式观展及游玩项目

    4月10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安徽省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十条举措》。《举措》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包括创新消费促进活动、优化消费惠民举措、打造“安徽有礼”品牌、提升研学旅游品质、丰富演艺主题产品、拓展文旅消费空间、激活夜间文旅经济、促进业态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入境旅游、优化文旅消费环境10项内容。(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03 成员单位动态

    (1)让AI真正赋能媒体,每经科技再获国家广电行业创新大奖

    日前,2025(第十一届)全媒体经济文化产业创新大会暨2024“影响中国传媒”广播影视推介会在重庆启幕。本届大会以“融合创新,赋能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原国家广电总局、相关协会的领导参加,汇聚了全国近百位来自广电系统、影视机构及高等院校的行业精英,大家共聚一堂,共绘传媒产业发展蓝图。会上,成都每经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影响中国传媒”年度广播影视优秀创新驱动机构荣誉称号,公司打造的多个行业标杆案例和推出的五大产品体系获得了到场嘉宾的高度认可。(AI应用工作组成员 新闻来源:每经科技)

    (2)中试服务“线上商城”来了,全国首个!

    日前,中试服务对接网站——成都高新区中试云平台正式上线投入使用。该平台由成都高新科技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打造,作为全国首个专注于中试服务供需对接的线上平台,云平台集找服务、提需求、链资源、找政策为一体,是集中试供需对接、中试政策申报、中试生态资源汇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线上平台,有效填补了中试服务专业平台的空白。(工业元宇宙协同发展组织成员 新闻来源:成都发布)

    (3)无界智能研究院首期企业AI升级商战营圆满落幕:30位创始人共探AI赋能实战路径

    2025年4月12日—13日,无界智能研究院精心筹备的首期企业AI升级商战营在清华科技园圆满收官。在两天的时间里,这里成为了AI智慧碰撞的炽热舞台。来自各行各业的30位企业创始人,怀着对未来商业的无限憧憬与探索欲望,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作为专注于推动AI技术与企业应用深度融合的专业机构,无界智能研究院汇聚了一批行业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与实战精英。其核心目标在于助力企业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通过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实战性的技能培训、针对性的案例剖析以及前瞻性的行业对标学习,帮助企业精准锚定AI战略方向,实现从理念认知到实际操作的全方位、深层次升级。(AI应用工作组成员 新闻来源:王磊说)

    04 行业动态

    (1)“AI孙悟空”首秀大阪世博会,中国力量已然改写全球AI竞争格局

    4月18日,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大阪世博会)上,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中国馆无疑成为焦点。从“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本,到"蛟龙"号深潜器的体验舱,一件件代表中国科技实力的“大国重器”精彩亮相。而在AI领域,中国馆也带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互动展项——由科大讯飞联合打造的“AI孙悟空”。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动画英雄。这一次,在讯飞星火大模型的科技赋能下,“AI孙悟空”用中日英三国语言实时与观众进行对话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化身世博会中国馆的“导览小能手”,图文并茂地介绍中国地道美食以及意境深远的古诗词。这些齐齐亮相的硬核科技和创新成果,正成为中国科技实力的生动注脚。(来源:智东西)

    (2)AI涌现人类情感?希腊“乐之神”Orpheus开源,单卡可跑语音流式推理

    谷歌开源语音模型Orpheus让LLM涌现出人类情感!在A100 40GB显卡上,30亿参数模型的流式推理速度甚至超过了音频播放速度。甚至可以zero-shot克隆声音。Canopy Labs的开源开发者Elias表示Orpheus就像人类一样,已经拥有共情能力,能从文本中产生潜在的线索,比如叹息、欢笑和嗤笑。(来源:新智元)

    (3)机器人完成全球首场半马

    4月19日7时30分,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南海子公园南门开跑。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跑步爱好者一起冲出起跑线,在21.0975公里长的赛道上挑战极限。10时11分,机器人选手“天工”冲过终点线,成为首位完赛的机器人。(来源:北京日报)

    05 院士观点

    (1)王耀南院士:AI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展望

    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协助或取代人在危险、肮脏和重复的环境中,执行各种类型的任务。王耀南院士团队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展望为切入口,系统研究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背景与意义,重点阐述大模型技术,如大型自然语言模型、视觉Transformer、视觉语言模型、视觉生成模型、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等,并从分布式模块化大模型技术、端到端一体化大模型技术、云边端协同化大模型技术等3个方面,详细介绍AI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来源: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高文院士: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算力网计划

    4月10日,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国研平台”)2025春季峰会在京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高文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强调抓住人工智能机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和中国算力网计划是当前核心议题。当前,人工智能进入大数据驱动的深度神经网络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迭代,DeepSeek等案例彰显技术创新与金融支持的合力。高文呼吁金融界与技术界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中国实施“东数西算”战略,推进中国算力网建设,目标是优化算力资源配置,实现高效利用,面临核心算力供给、低延迟超宽带连接、算力调度及零碳排放算力四大技术挑战,已全面布局技术应对。(来源: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

    06 行业洞察

    (1)微软CEO纳德拉:今年是Agent关键之年,AI引发知识经济的变革

    关于技术变革与人工智能:摩尔定律加速,AI发展迅速,计算能力指数级增长,从18个月翻倍变为6个月翻倍。未来关注点不在于AI模型本身,而在于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要在AI创新和保障措施之间取得平衡,印度已为新一波AI应用做好准备。AI应用将蓬勃发展,并在人口规模上运行。(来源:瓜哥AI新知)

    (2)AI怎样改变所有学科?从“工具的革命”到“革命的工具”

    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惠妍讲席教授周伯文看来:科学研究,是研究者、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一切关系的总和,当前的AI for Science在单点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实现了工具层面的革新,然而要成为“革命的工具”,需要采用“通专融合AGI”方式。(来源:知识分子)

    ‍(3)算法不重要,AI的下一个范式突破,“解锁”新数据源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在过去十五年里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尤其是在最近五年,如深度神经网络、Transformer语言模型、RLHF、推理。我们有了深度神经网络(主要是图像识别系统),然后是文本分类器,然后是聊天机器人,现在我们又有了推理模型。领域内的进步一直在持续——尽管范式转变级别的重大突破并不常见,但我们坚信能在缓慢而稳定的发展中前进。值得深思的问题来了:下一个重大突破会是什么?取决于什么?康奈尔大学(科技校区)博士生JACK MORRIS发表了一个新颖的观点:从2012年到现在,AI的根本性突破并非来自全新的算法创新,而是来自我们能够利用的新数据源和更好的数据利用方式。(来源:机器之心)

    07 技术与应用

    (1)海豚语言被谷歌大模型破译?跨物种交流大门打开

    人类和海豚真的能实现跨物种交流了?当地时间4月14日(也是世界海豚日),谷歌CEO皮猜激动官宣:隆重推出DolphinGemma,基于多年积累的海豚声音数据训练而成,有助于实现跨物种交流。这个海豚模型参数仅400M,小到能直接在谷歌Pixel 9手机上运行,预计今年夏天会将其开源以促进科学合作。(来源:量子位)

    (2)AI引发生物医药领域颠覆式变革

    近来,由AI引发的蝴蝶效应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伴随AI技术快速迭代,一场颠覆式变革已然拉开序幕。从AlphaFold成功预测地球上几乎所有已知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到David Baker、Demis Hassabis、John Jumper三位AI大拿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在国内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也在用AI重塑病毒发现、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各个环节,AI给生物医药领域带来的改变仍在继续。(来源:中国电子报)

    (3)告别“AI失忆症”,新型SD-LoRA算法实现终身学习|ICLR 2025

    哈佛团队联手香港城大、西安交大最新发布的SD-LoRA技术,通过固定已学习任务的方向参数,仅调整幅度权重,完全避免了历史数据的存储需求。能够在减少50%以上参数存储的同时保持最高准确率,并且在不增加推理开销的前提下显著缓解了灾难性遗忘问题。该研究成果已被ICLR 2025接收为Oral Presentation。(来源:量子位)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2155090857

    上一篇

    格力电器:拟使用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90亿元开展中低风险投资理财业务

    下一篇

    格力电器:2024年度净利润约321.85亿元,同比增加10.91%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