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都邛崃市油菜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量1.63万吨。
会议现场 图片来源:活动主办方
4月27日,由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主办的油菜迟播双密双高技术现场观摩会暨促进油料产能提升研讨会在成都邛崃市召开。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发布重大科研成果——耐迟播、耐密植、高产高油多抗新品种“中油杂501”和适期迟播密植高产高油多抗新技术(简称“迟播双密双高”技术),经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田间评价,在邛崃市千亩示范田创下理论亩产341.47公斤的优异成绩,为我国油菜增产扩面和食用油安全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了解,“中油杂501”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历时十年攻关培育而成,具有耐密植高产、含油量高、抗逆性强、营养健康价值突出等特点,平均含油量50.38%。同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相关单位以中油杂501等为基础,创新研发“迟播双密双高”技术,将油菜播期推迟至10月10日以后,以缓解稻油轮作茬口矛盾、减少早播导致的冬前早花和根肿病风险,推动油菜“扩面积、提单产、保稳产”。
会上,还进行了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珍稀营养素生物合成与功能食品研发联合实验室、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协同创新基地授牌,长江上游油菜育种中心揭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含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要求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现场专家一致表示,加快推动“迟播双密双高”技术在我国油菜主产区应用,预计可年增产菜籽油上百万吨,在推动双低菜籽油替代部分进口大豆油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居民食用油健康水平。
据悉,2024年,邛崃市油菜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量1.63万吨。“邛崃将以天府现代种业园为核心引擎,突出提质扩能,构建‘品种—品质—品牌’全链条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联动油菜产业全链发展,推动高产优质品种定向研发、机械化生产、油料加工工艺升级。”邛崃市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