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福莱新材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总经理李耀邦表示,公司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材料及功能件,主要解决触觉传感功能。2024年公司营收25.41亿元,同比增长19.23%,电子级功能材料收入增长61.91%。公司重点聚焦OLED显示和复合膜领域,此外,公司正在研制集成度更高的二代电子皮肤。
每经记者 黄鑫磊 每经编辑 董兴生
4月23日,“电子皮肤”概念股福莱新材(SH605488,股价43.74元,市值88.20亿元)召开了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
福莱新材股东大会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鑫磊 摄
在股东大会交流环节,福莱新材总经理李耀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具身智能需要各种技术和材料的支撑,福莱新材的自我定义是一家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材料及功能件的公司,主要为其触觉传感功能提供解决方案。
“现代人类社会发明了1万多种工具,大部分都是用手来操作的,如何用机器人的灵巧手替代人类的手,做到灵巧地使用工具,是当前机器人行业最大的痛点和需求。”李耀邦表示,以柔性传感器为主的“触觉系统”能帮助灵巧手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图片来源:由每经财报智能体一键生成
据2024年年报,福莱新材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5.41亿元,同比增长19.23%;实现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98.42%。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搬迁移交工作,确认资产处置收益。
从产品收入构成来看,福莱新材的电子级功能材料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339.80万元,同比增长61.91%,毛利率为15.83%,同比增加10.50个百分点。公司称,主要系因积极开发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产能利用率。
目前,福莱新材的电子级功能材料主要包括胶带系列、保护膜系列和离型膜系列,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如苹果、华为、三星等品牌手机、电脑、无线充电模组及石墨散热模块等;汽车电子领域,如汽车屏幕保护膜等。同时,产品可用于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的制造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李耀邦分析称,消费电子行业在2024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暖,给消费电子的整体供应链带来了订单。“公司产品重点聚焦在两个领域,一是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显示,该领域仍处于取代TFT(矩阵液晶显示)和LCD(液晶显示)的过程中,对公司材料的需求会逐步增大;二是利用超薄胶带的优势,将单一材料制造为更具功能的复合膜,这是公司为下游客户提高生产效率所研发生产的新产品,此类新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帮助公司增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福莱新材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鑫磊 摄
福莱新材2024年年报还披露,烟台富利(一期)BOPP产线在工艺技术水平方面持续优化,产能利用率和良品率不断提升,规模化效益逐步显现;烟台分公司(二期)项目专注于生产PVC膜、车身贴及环保防水背胶PP等产品,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产品矩阵,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力。项目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
公司董秘毕立林表示,到2024年3月,烟台富利(一期二线)BOPP产线项目的产能利用率等已达到公司的预期。
2024年年报还提到,在新兴的柔性传感器领域,福莱新材凭借在材料和涂层技术上的优势,成功开发出高性能柔性传感器材料,为人形机器人触觉与电子皮肤、工业检测、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新能源电池检测等领域提供关键材料支持。
李耀邦介绍,目前,做柔性传感器的企业并不多,国外只有两三家,国内上市公司中仅有两家公开宣布研发制造,其他是一些创业公司。“柔性传感器能够给机器人提供触觉反馈,还能延伸到其他传感器。”
毕立林表示,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传感器从功能上分为三类,包括视觉、力觉和触觉,而只有解决了视觉系统和手部触觉系统的互动,灵巧手才能更加像人手。他认为,在灵巧手的重要性高于其他部件的要求下,未来触觉传感器的重要性将压过视觉传感器和力觉传感器。
“公司最开始想做人形机器人的全身电子皮肤,因为除灵巧手以外,其他部分的电子皮肤功能要求较少,基本以压触式柔性传感器为主,公司可以大批量稳定生产,实现商业落地。”毕立林说,在灵巧手部分,指尖压触式柔性传感器还要解决三维力和剪切力等难题。
毕立林表示,福莱新材在柔性传感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有两点,一是系统性的集成设计能力,公司拥有将硬件、传感材料、PCB(印制电路板)等结合在一起的设计能力;二是传感材料中的基材、压敏材料、硅胶材料等都是公司主业,公司对涂布工艺的理解和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积累存有优势。
灵巧手上的电子皮肤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鑫磊 摄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东大会上,多名投资者对福莱新材在柔性传感器领域的产品技术、客户订单等情况表示关注。
对此,毕立林坦言,目前市场上的电子皮肤都还是“丐版”,距离成熟还需要不少时间。如灵巧手指尖,公司计划在高端应用场景中选择性能指标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使用视触觉类柔性传感器。
“福莱新材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具备电子皮肤产品迭代能力的企业之一,当下正在探索研制集成度更高的二代产品。”毕立林介绍。
不过,毕立林也表示:“公司与国内外客户建立合作,有部分批量测试的订单,但对公司来说,和头部客户合作迭代产品,使公司技术、工艺始终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