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间,国内区域零售龙头红旗连锁2024年年报最新出炉,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去年,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约101.23亿元,其中公司主营业务实现收入93.71亿元,较上年度增长0.23%,显示主业继2020年后继续稳步提升。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红旗连锁凭借深厚的市场根基与灵活的经营策略,展现出强大韧性。随着公司成为省属国企旗下企业,业内认为,协同效应有望进一步释放,并将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机遇。
在内循环正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当下,便利店行业潜力巨大,红旗连锁正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并借助创新和管理升级提升竞争力。此外,今年来,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外贸企业转内销,还紧跟AI浪潮,加速创新转型,力争用新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购物体验。
内循环释放便利店行业潜力
据红旗连锁的2024年年报,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约101.2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21亿元,在同行业中业绩亮眼。其中,主营业务收入93.71 亿元,较上年度增长0.23%。主营业务继2020年17.48%的提速增长后继续稳步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11.95亿元,该指标是净利润的2.29倍。公司充足现金流储备的背后是由良性的供销循环、出色的利润质量提供支撑。
事实上,近年来公司整体呈现出持续稳健增长的格局。据Choice数据统计,2019-2023年的5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速为11.7%,在A股100家商贸零售行业公司中排名第26位。而具体到零售行业,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速在近60家相关上市公司中可排在第13位。
作为A股首家便利连锁超市上市企业,公司长期深耕主业。通过多年的发展与壮大,公司品牌、形象已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市场消费者所熟知与认可。截至2024年末,公司注册会员人数已达600余万。同时,在多年发展中,公司与上千家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互利双赢的商业合作关系。
自2000年成立以来,公司就一直深耕成都市场,形成了强大的网络布局优势。红旗连锁拥有多达3000多家便利店,其中成都市区占比约58%。
有券商认为,在内循环正日益驱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公司所处的便利店行业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健增长,便利店增速快于大盘。此外,相比海外市场,国内便利店还有加密空间。
近年来,在巩固成都市场优势的同时,红旗连锁持续加大川内其他区域拓店的步伐。在今日披露的年报中,公司指出,将持续在大成都范围及周边区县加密门店,同时择机往川南城市群拓展,凭借过硬的商品质量和优质服务高效渗透川内核心关键区域,优化购物环境,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另据3月发布的公告,目前公司正在川南地区筹备第三物流中心。
近几年,国内商超行业掀起调改浪潮。红旗连锁在不断通过创新激发消费活力的同时,聚焦降本提质,向管理要效益。2024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公司逐步实现了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大大提升了组织效能和运营效率,降本增效在经营的各个环节落地生根。2024年公司三项期间费用均同比下降,其中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79%,有效对冲了外部环境变化对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
大力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回顾公司创业历程,长期以来,红旗连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引领作用和零售龙头企业示范效应,竭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今年4月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对全球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公司主动扛起社会责任,在短时间内搭建了外贸转内销的平台。通过快速通道上架销售、设立外贸优质商品专区专柜等形式,公司以实际行动为外贸企业转内销提供支持。
近日,红旗连锁联合120家外贸转内销优质供应商在成都环球中心举办“国货甄选民生特惠”川品内销线下特展会。此次销售商品包含生活用纸、休闲食品、洗化用品、面包饼干、茶叶、饮料、锅具等,为外贸转内销企业搭建展示和销售平台。此外,公司还将逐步在旗下上千家门店设置外贸优质商品专柜,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内需市场。
近年来,AI浪潮和随之而来的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各行各业。为了加速向AI和新兴消费转型,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公司近期对管理层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此同时,在2024年年报的有关表述中,也可以一窥红旗连锁加速在AI领域突破的决心。
公司坦言,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将积极探索AI 技术在便利店供应链、库存管理、物流配送、门店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持续提升各经营环节的运营效率。
据了解,目前红旗连锁正在进行机器人无人售货系统的研发与创新,通过与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整合AI视觉识别、智能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打造兼具灵活性与商业价值的智能零售解决方案。同时,公司积极布局AI领域人才战略,希望未来通过引进AI领域高科技人才,强化算法优化、机器人自主决策等核心能力,推动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力争用技术赋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为智能、便利的购物体验。
(本文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
本文为每经号作者或机构在每经APP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每日经济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每经APP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郑重提示
每经号作者或机构文章仅限每经APP使用,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