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酒企碳排放核算新标实施:覆盖酒业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但ESG数据准确度仍存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2 16:46

    ◎4月1日,国家标准《GB/T 32151.25-2024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25部分:食品、烟草及酒、饮料和精制茶企业》正式实施。

    ◎这一标准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更环保的选择,还能推动酒类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助力绿色低碳消费的实现。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数据监测能力不足、改造成本高企、国际标准对接滞后等问题成为横亘在行业面前的现实障碍。

    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编辑 赵云    

    4月1日,国家标准《GB/T 32151.25-2024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25部分:食品、烟草及酒、饮料和精制茶企业》(下称《标准》)正式实施。这一标准针对酒类、食品等行业构建了覆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框架,标志着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管理迈入精细化阶段。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对于酒业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管理,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更环保的选择,还能推动酒类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助力绿色低碳消费的实现。

    同时他也指出,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酒企需要投入相关的盘查设备,如碳排放精细化检测设备等。否则,酒企或第三方盘查出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覆盖全链条、量化全流程

    白酒行业的碳核算有了“通用语言”

    据了解,《标准》将酒企的碳排放核算范围细化为五大板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废水厌氧处理排放、购入的电力与热力排放以及输出的电力与热力排放。其中,生产过程排放不仅包括燃料燃烧,还明确碳酸盐分解、外购工业二氧化碳原料使用损耗等环节。

    以白酒行业为例,意味着从制曲、发酵、蒸馏到成品酒出库的全流程均被纳入核算体系,尤其对蒸馏环节的能源替代技术(如生物质燃料、电能)和余热回收提出量化要求。此外,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需通过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处理水量等参数交叉验证,确保数据可追溯。

    在数据管理层面,《标准》要求企业建立温室气体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分级管理排放源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例如,化石燃料消耗量需依据GB 17167标准严格计量,低位发热量优先采用实测值,废水处理环节的甲烷排放需结合污泥清除量和回收量动态校准。附录C中提供的燃料热值、碳酸盐排放因子等默认值,则为中小酒企提供了核算基准,缓解了技术能力不足的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规定统一核算方法,推动了酒企ESG(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有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度,A股上市酒企仅有12家披露碳排放数据,且口径差异显著。如此一来,相当于为各个酒企提供了碳排放核算的“通用语言”,更加便于行业内外的表达和理解。

    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表示,酒类行业与其他行业在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酒类行业(包括白酒、啤酒等)作为重要的消费类大众行业,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环节。为了推动绿色低碳消费,相关部门要求酒企披露碳排放信息,让消费者能够甄别出低排放的酒类产品。

    “这种对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更环保的选择,还推动酒类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助力绿色低碳消费的实现。”施懿宸说。

    核算核心在于精准性和可追溯性

    当前数据准确性仍存挑战

    尽管《标准》为酒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数据监测能力不足、改造成本高企、国际标准对接滞后等问题成为行业面临的现实障碍。

    全生命周期碳核算的核心在于数据的精准性和可追溯性,但当前多数酒企在监测设备和技术能力上存在短板。例如,废水厌氧处理的甲烷排放需实时监测COD浓度、污泥清除量等参数,而中小酒企多依赖人工记录或估算,数据偏差风险较高。

    施懿宸指出,若企业未部署碳排放精细化检测设备,第三方报告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此外,购入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核算需对接全国电网排放因子,这对企业的数据链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技术改造成本的高企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分化。《标准》明确要求酒企淘汰燃煤锅炉、转向清洁能源,并引入余热回收技术,但蒸馏环节的能源替代投入动辄千万元,中小酒企难以负荷。

    酱酒核心产区仁怀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该地区在2021-2023年累计清理退出白酒生产企业(作坊)632家,淘汰落后产能6.6万千升,兼并整合681家,白酒生产企业总数减至942家,提前一年实现控制在1000家以内目标。

    这种“马太效应”下,产业集群化低碳发展或成破局关键。例如,集中提供清洁能源和废水处理设施,可降低单个企业的减排成本,但如何平衡集群协同与市场竞争仍是难题。

    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与国内消费认知的滞后亦构成双重挑战。海外市场对产品碳标签认可度较高,而国内酒企尚未建立成熟的碳足迹认证体系。《标准》虽提供了核算框架,但在国际互认、绿色溢价转化等方面仍需配套机制。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低碳白酒”的认知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市场教育亟待加强。如何将碳排放数据转化为品牌竞争力,成为酒企突围的关键。

    在施懿宸看来,消费行业品类众多,从酒类行业着手制定相关碳排放管理标准,可以推动那些原本不属于绿色低碳范畴的产品向绿色低碳转型,非常具有指标意义。否则,绿色消费可能仅局限于电动车等少数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区分出哪些企业、哪些产品在绿色低碳减排方面表现更好,从而助力消费者做出绿色低碳的选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赛诺菲凯辉医药创新基金正式成立

    下一篇

    完善电力价格治理机制 激活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