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小时候的草莓味”回来了!叮咚买菜助力平谷有机草莓“出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3-31 16:00

    凌晨三点多,天还没亮,北京洛霖农业基地的双层土棚里透出灯光。李海丽和丈夫张方江摸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将一颗颗红润饱满的草莓从藤叶间扒拉出来,小心翼翼地码放好,“草莓娇气得很,一定要小心,别伤着果子”。分拣、打包、装箱、运输,不过半天时间,这些新鲜的草莓就通过叮咚买菜平台送到了北京市民的餐桌上。

    这里是中国较早一批获得有机认证的草莓种植基地。在新农人刘艳彬“为了孩子”这一初衷的引领下,200多亩有机红颜草莓“自然生长、零化学干预”,坚持用“中药渣堆肥”“物理防虫”等绿色技术,还原“记忆中的草莓味”。

    “水果不光要甜,还要有风味”这一理念也与叮咚买菜不谋而合。2024年年初,叮咚买菜宣布进入4G时代,即“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从商品层面,叮咚买菜将持续开发好的、有着稳定品质的好商品,让更多更安全、健康、有风味的商品通过叮咚买菜走进千家万户;而从另一个维度,让好的农产品找到真正懂它的用户,卖出好价格,还利于民,才能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李海丽在棚内修剪草莓

    20余年有机坚守:从“小家餐桌”到“京城果园”

    刘艳彬是这片有机基地的领头人,是一名80后。他和这片大棚的故事要从20多年前讲起:当时正值中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期,农业技术提升,粮食、蔬果产量也显著提高,但也越来越“没味儿”了。当时,“想给家人、给孩子种点纯天然的菜和水果”的想法就在“地产人”刘艳彬心里萌芽了,于是他去平谷包了块地,按照上一辈人种地的方式,种起了蔬菜瓜果。

    “20世纪90年代,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有机,就是全程不打农药、用农家肥、尊重植物自然生长的规律,蔬果长得是丑点,但确实好吃。后来才开始接触到科学育苗和有机种植技术,直到2006年,我们成了国内第一批拿到有机认证的基地。”刘艳彬说。

    之后,刘艳彬种植的蔬果不光自己爱吃,亲朋好友也爱吃,常常供不应求,于是他用在之前行业积累的资金做投入,扩建基地加大种植规模,主攻农业。

    “有机农业”这件事,刘艳彬一做就是20年,甚至还有点“上瘾”。如今,土棚里种植的有机红颜草莓,是他请农学专家指导帮忙指导培育的特殊红颜品种,以隔绝病菌致病菌,起到“预防为主”,不使用化学农药,虫害也主要靠粘虫板等物理方式防治;在营养上,使用羊粪、中药渣、香油渣等原料发酵堆肥,增强土壤养分。

    对草莓而言,时间是最好的养料。正常草莓的生长周期是60天,而他的有机草莓会足足在地里生长100天,自然、充分地吸收营养,直至长成红艳、油亮、可口的商品果。比起纯甜的普通草莓,它的酸甜比接近3:7,更还原小时候的味道。

    生产线上工人在打包草莓装盒

    以往,刘艳彬的有机草莓以线下商超合作为主,走精品水果路线。但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和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像叮咚买菜这样的生鲜电商成了他首选的合作对象。以叮咚买菜为例,平台有长时间的数据沉淀,可以精准预测销量和损耗,货架期短,有助于基地提前备货、减少损耗的同时,提升好评率。

    同时,线上平台消费群体年轻化程度高、健康观念更强,对有机商品的接受度更高,也有助于其稳定销售和品牌打造,将有机草莓送到北京的千家万户。

    2025年1月正值草莓旺季,叮咚买菜和北京洛霖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仅两个月,这款有机红颜草莓在叮咚的销量便翻了两倍,复购率超过65%。

    好的合作建立在双方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刘艳彬不光在草莓种植上下功夫,还在采摘、分拣、包装、运输等层面做足了细节,目前在叮咚售卖的有机红颜草莓,严格坚持8.5分熟。在全程冷链运输的基础上,连草莓的包材也做过测试,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草莓呼吸,从而保证新鲜度。

    而在叮咚买菜平台,所有的商品都有自己的收货标准。有机红颜草莓不光要提供有机认证报告、农残检测合格报告等必需“身份证”,在到达叮咚买菜大仓后会进行全批次农残抽检甜度和外伤检查,以保证商品质量,不符合要求则会退回。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机红颜草莓这一商品详情页,相关有机认证报告可供消费者查看,让消费更透明、更放心。

    夫妇携手种地10余年:一颗草莓背后的“共富密码”

    从小家的餐桌变成京城果园,刘艳彬的匠心既敬畏自然,尊重土地,同时也离不开农民日复一日在凌晨三点的坚守,据介绍,北京洛霖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涵盖种植、分拣打包和仓储等业务,为平谷当地提供了近100人的就业岗位,更让刘艳彬自豪的是,他的草莓和大桃种植基地有着过硬的技术,如基地带动周边1000亩有机桃园标准化种植,累计培训农户超800人次。

    李海丽、张方江夫妇来自山东菏泽,他们在这片草莓基地工作14年了,刘艳彬说,他们夫妻是种草莓的行家,他们种出的草莓在所有棚里面产量最高,卖相也最好。夫妻俩调侃说:“我们是实打实的农民,在老家山东种地,来北京平谷也种地”。

    付出就有收获。提起这份工作,李海丽很乐呵,说自己“很知足,也喜欢在这里干活,虽然每天起得早点,但我们下班也早,真正做到了日落而息,棚里面不冷,还能晒太阳”。他们靠着这份工作养大了三个孩子,去年儿子刚结婚,日子越过越好了。

    郝福亮和田瑞荣夫妇

    而在包装车间,65岁的郝福亮和72岁的老伴儿田瑞荣正熟练地打包。他们是平谷马昌营镇前芮营村的村民,也是种草莓的行家里手,连续种了15年。年岁渐长的老两口种大棚有些吃力,今年被调配去了仓库,做一些简单的打包装箱工作,“在家闲着没事儿,挣个生活费,老郝还给我买了金耳环。”田瑞荣说。

    郝福亮提起草莓就兴奋,他细数自己之前种地的经历,投入多、种得不好,还卖不出去,来合作社种草莓之后,“技术有人教,也不用愁销路,最重要的事不用投入任何成本,农具设施都不用我们买,企业都给提供,我们俩每年收入十几万,还给儿子在城里安了家。”这位平谷老农的话语里,藏着中国乡村最朴实的幸福逻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未来宽带大宗交易溢价30.43%,成交金额240万元

    下一篇

    COMEX期银日内涨超1%,现报35.17美元/盎司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