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人的会场里,几乎齐刷刷地举着手机,众人想要抓拍的是主题报告的一张PPT,会后穿过聚餐、交流的人群,还能听到相关的讨论,“这还真是没想到,隆平高科就在身边”“这碗海南鸡饭说不定就是用的隆平大米”……
这份“舌尖上的存在感”,源自隆平高科董事长刘志勇PPT中提到的一组震撼数据:
全国每5碗米饭就有1碗就来自隆平水稻;
每2碗小米粥就有1碗是隆平的巡天“张杂谷”;
每4盘辣椒炒肉就有1盘是隆平的湘研辣椒;
每10根密刺黄瓜中有6根来自隆平的德瑞特;
每10包瓜子就有4包的种子来自隆平的三瑞农科;
…………
这些已不是口号,而是技术革命的果实,这果实源于隆平高科对研发的重视与持续投入,培育出集多种优势于一身的种子,正成为市场的广泛选择,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加快了良种推广,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推动着中国种业的振兴。
这并非个例,走进2025年种子大会,你会发现,这里在讨论的是农业鸿蒙、数字化、AI、大模型……现代种企是农业企业,更是一家家的“黑科技公司”。
例如,刘志勇在论坛上表示,持续培育高产、多抗、广适、优质、绿色作物新品种是公司根本。隆平高科大股东的代表,中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国权也提到,愿携手更多伙伴,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和科研成果价值释放。
当然,种业振兴的实现少不了科技突围,正如王国权在会上所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将全球种业竞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世界种业强国与跨国种业巨头,正在围绕生物育种赛道展开激烈竞争,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海南三亚的3月,椰风裹挟着种子的希望。2025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的现场,主论坛大屏跳动出“隆平种、中国芯,国家情怀、中国质量”几个大字,“国家队”选手隆平高科正一场乡村振兴的实践,向中国种业递交答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这话刻在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种业人心里,落到各项具体行动上。
“我们常年保持10%左右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全球10余个国家建有700多人的研发团队、50多个育种站、90余万亩高标准制种基地、5个国家及省级科创平台、1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全面支撑现代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刘志勇如是介绍。
强化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隆平高科及子公司湘研种业、德瑞特种业、巡天农业分别入选“水稻强优势”“玉米补短板”“杂粮补短板”“蔬菜破难题”阵型,充分发挥“种业国家队”的主力军、排头兵作用。
良种先行,良法相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隆平高科通过助力提升农技水平,提高粮食单产。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努力推动大田单产提升。如今,隆平高科“吨粮田”示范在全国已超过100多个,一季+再生稻“吨粮田”示范片周年产量最高达到1444.3公斤,刷新全国纪录。
良种良法出好粮,好粮助增收。隆平高科创建“选好种、种好田、收好粮、卖好价、分好利”的种粮一体化“五好模式”,助力公司国内年良种推广面积1.2亿亩,国内年产粮食超过650亿公斤,年助农增收超80亿元,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隆平高科杂交水稻布局东南亚、南亚,杂交玉米布局南美、非洲,棉花拓展至中亚,农业援外覆盖亚非拉等全球各地。水稻持续保持巴基斯坦、菲律宾市场份额领先。据现场介绍,隆平高科杂交水稻业务国内市场占比约20%,巴基斯坦占比40%,菲律宾占比22%。
特别是玉米方面,2017年收购原陶氏益农巴西玉米种子资产成立隆平发展,为国家获得战略性、稀缺性热带和亚热带种质资源,市场份额达20%;2023年隆平高科并表隆平发展完成“两隆合并”,玉米种业全球营收突破60亿元,公司整体营收达到92.23亿元,不断推动“隆平种”做大、做强。
王国权表示,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全球种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原有国际产业格局分化重组的趋势日益清晰,为中国种企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机遇。
在提升中国种子影响力方面,王国权提出,要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市场资源,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持续引进优质种质资源以及国际成熟的转基因产业化体系;另一方面,探索粮食进口贸易及国内农资“走出去”发展路径,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种业市场,输出中国水稻、蔬菜等优势品种和先进技术。
“良种一粒重千钧。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从南繁硅谷的试验田到共建“一带一路”的沃野,隆平高科正以“中国芯”为笔,书写民族种业崛起的新篇章。
以前看天吃饭,现在看屏种田,从育种到育苗,从播种到收获,隆平高科正以一场技术革命,探索农业发展的未来。
据了解,基于中信集团与华为的战略合作,隆平高科正在推进数字农业落地。论坛期间,隆平高科与深开鸿合资成立的隆平开鸿农业科技公司正式签约,新公司将整合隆平高科覆盖2亿亩农田的产业数据、田间场景资源与深开鸿的操作系统技术,破解农业物联网数据孤岛难题。
通过搭载“农业开源鸿蒙系统”的终端,试验田的实时数据可以随时知晓——土壤湿度、光照强度、AI灌溉方案一屏掌控,在育种、种植、管理全链条通过物联、数联、智联帮助农户实现精准种植,这套与华为联合开发的系统,让试点农场亩均增收15%—20%。
王国权表示,下阶段将发挥中信产融并举平台优势,聚集行业领军力量,进一步做强中信种业研究院,联合华为设立数字化农业公司,加强种业创新资源力量整合,加快构筑全球领先的种业科技创新优势。
在智慧育种方面,隆平高科推进全基因组选择的育种大数据、大模型构建,在水稻领域独创“AI+基因组”智能育种平台,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育种效率提升64.2%,在玉米领域基于全基因组模型应用,东华北、黄淮海区域育种效率分别提升41%和66.7%,将一个品种的选育过程从8~10年缩短为4~6年。
从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到如今的“农业鸿蒙系统”“智慧育种”,隆平高科以“中国芯”重塑种业逻辑,中国种业装备科技的翅膀,正从试验田蔓延至全球田野。
恰如此次主题“隆平种、中国芯,国家情怀、中国质量”,短短十四个字,延展开的含义是:隆平“芯”是中国芯,隆平“种”是中国种,隆平“粮”是中国粮,隆平的“情怀”是国家情怀,隆平将努力让隆平的“质量”,成为助力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种业崛起于世界之林的“中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