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海天股份(603759.SH)一则关于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的公告引发资本市场关注。这家西南地区水务环保龙头,以现金收购全球光伏银浆领域技术先驱资产,正式切入光伏辅材赛道。
3月19日晚间,海天股份进一步公告,回复了此前上交所《关于对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重大资产购买草案信息披露的问询函》。在回复函中,海天股份就公司发展战略及交易目的、行业及标的公司情况等做了进一步详细介绍。
这起看似跨界的并购,实则是基于对光伏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战略重构,以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海天股份的主营业务长期聚焦供排水、固废处理等环保领域。2024年,海天股份实现营收、净利双增,其中实现营业总收入约为15.19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3.05亿元。
尽管这份业绩在同业中已属“优等生”,但若能在此基础上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对公司而言不失为“锦上添花”,其瞄准的方向是光伏。
当市场普遍关注光伏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时,海天股份选择在产业调整期果断出手。这种看似逆周期的投资决策,实则建立在对技术演进路线的精准预判。
根据CPIA,2024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33%,TOPCon电池市占率为71.1%,BC市占率为5%,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持续增长,TOPCon与BC电池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驱动银浆需求向高效化、低耗化迭代,进而推动银浆需求进一步增长。
海天股份选择此时收购,既有光伏行业处于阶段性低谷期的战略考量,也有对标的资产技术积淀深厚的看好。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0年贺利氏光伏便推出业内首款适配LECO技术的TOPCon银浆产品,助力电池效率提升超0.2%;在xBC领域,公司也是少数能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厂商,并已导入隆基绿能、爱旭股份等头部客户实现量产。同时,围绕核心的“铅碲玻璃体系”贺利氏光伏构建了完善的专利布局,覆盖原材料机理研究、产品配方开发及制备全流程,可有效应对技术变革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光伏行业正加速推进“低银化”“无银化”技术突破,银包铜、铜电镀等替代方案成为行业焦点,标的公司在银包铜、纯铜浆料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已实现HJT低温银浆的产业化储备。
事实上,海天股份此次并购重组,绝不仅仅只是“跨界”和单纯的业务多元化,而是基于客户资源协同的深度价值挖掘。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污水处理服务商,海天股份在全国运营近200座环保工厂,已服务宜宾英发、京东方等多个光伏产业园。比如海天股份通过联合体中标宜宾英发光伏园区“高捷园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项目”,直接参与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还为宜宾英旗下多个光伏产业园提供工业污水处理服务等。
不难想象,公司成功并购贺利氏光伏后,其拥有的这些B端客户资源网络,能为后续银浆产品的导入提供天然渠道,加速对接电池片厂商。
值得一提的是,在3月19日的回复公告中,公司也对整合路径有所披露。
除了上述路径外,在管理机制上也会进一步优化。其通过数字化流程管理系统提升研发效率,并将实施“研发提成奖励”“股权激励”等机制激发团队活力;此外,成本管控也将升级,交割后贺利氏光伏将逐步摆脱原集团高额运营费用负担,并通过直销模式提升毛利率。
而据此前海天股份发布的《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披露,双方的协同效应在技术端更为显著。
海天股份与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将组建“光伏材料联合实验室”,海天股份将水务场景中积累的膜分离技术、纳米材料应用经验反向赋能银浆研发。在铜粉制备工艺上,借鉴水处理行业的超滤技术,可成功将铜粉粒径控制在200纳米以下,突破高温烧结的技术瓶颈。据了解,这种跨领域的技术嫁接,能使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研发周期缩短40%,单位研发成本下降25%。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海天股份的此次并购堪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获取3600吨/年银浆产能(含新加坡600吨),更在于探索“水务场景数据反哺+光伏材料技术攻坚”的产业协同新范式。通过分布式光伏能源闭环、工业水质数据应用等创新路径,构建区别于传统材料厂商的差异化竞争力。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讨论数字化转型时,海天股份已用实际动作证明: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完全可能催生出更具生命力的新质生产力形态。这种战略胆识与执行能力的结合,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最需要的破局之道。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