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出席记者会,就发展改革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郑栅洁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将把补短板和增后劲更好结合起来,加力扩大有效投资。
在政府投资方面,今年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内,国家层面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规模达到5万亿元以上。“我们将更加注重提高投资效益,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
“民间投资方面,去年,我们引入民间资本全面参与核电建设,向民间资本推荐8000多个项目,取得了很好成效。”郑栅洁说,今年将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布局,还将在铁路、核电、水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重大项目。
70多年间我国全社会投资合计达到764万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强化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顺利收官。切实选准选好项目,管好用好资金,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具体而言,首先是投资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推动方式转变、结构转型和动能转换,质量效益不断提升。1952—2022年,投资(可比价)年均增长11.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70多年间,全社会投资(2022年价格计算)合计达到764万亿元,其中70%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的。
其次,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投资结构调整,轻工业、农业投资规模和比重明显增加。2003—2022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7.7%,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相比传统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速更快;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4.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
我国区域投资差距逐步缩小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投资有序进行,推动解决不平衡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05年以后,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超过50%。2013—2021年,东部地区投资年均增长9%,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1.2%和9.7%,区域投资差距逐步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投资快速增长,以区域增长带动整体经济蓬勃发展。2013—2021年,京津冀投资年均增长5%,长三角三省一市投资年均增长8.6%。2016—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年均增长11.5%。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投资合计年均增长11.4%。
另外,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基础不断筑牢。
前述相关负责同志表示,2003—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5.5%,其中,交通投资年均增长14.8%,水利投资年均增长16%,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9.7%,公共设施领域投资增长17.7%。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家发展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就是基于投资的综合效益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此外,民生领域投资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前述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国城乡居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投资不断加强,房地产开发从无到有、由小到大。2003—2023年,社会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6.6%,其中,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4%,卫生投资年均增长21.4%,文化体育投资年均增长18.7%,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4.7%,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供给。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