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已有多家银行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强化制度落实、引入技术手段等方式,全面加强案件防控。例如,西部地区某上市城商行召开案防形势分析会,邀请监管机构培训,并通报2024年案防薄弱环节。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获悉,监管机构向金融机构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每经记者 刘嘉魁 每经编辑 马子卿
2025年伊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已有多家银行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强化制度落实、引入技术手段等方式,全面加强案件防控。
不少农商银行将案防会议嵌入年度工作会议中,签署相关责任书,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考核。例如,西部地区某上市城商行则召开案防形势分析会,并邀请监管机构开展涉刑案件管理培训,通报2024年案防薄弱环节。
国有大行亦不例外,通过警示教育学习、员工行为排查等方式,进一步筑牢防线。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获悉,监管机构向金融机构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日前,西部地区某大行二级分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相对于往年,今年开年以来最大的变化是警示教育学习更多了,全面加强了案防工作。”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银行召开了案防工作专题会议,或者将案防工作会议嵌入到年度工作会议中,加强了案防工作力度。
例如,中原银行商丘分行于2月17日召开年度工作及案防会议,明确签署《合规及案件防控责任书》,对2025年合规案防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月18日,凤县农商银行召开了案件风险防控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明确了2025年合规管理工作、案防工作、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的重点任务和目标,通过主动发现内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效识别和揭示业务经营中的风险隐患,持续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控措施;同时通过系统的教育规划与培训计划,强化全体员工合规操作意识,提升识别、防范案件风险能力,营造良好合规文化氛围,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记者观察发现,从具体措施看,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案防工作呈现三大特征。
一是制度体系精细化。如部分银行在案防计划中明确“案件发生率下降”的目标,并将员工案防考核与绩效挂钩,通过培训、背景调查提升员工合规意识。
二是技术手段深度应用。多家银行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强化风险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实时识别异常交易,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安全性。例如,近两年,昆山农商银行致力于案件防控体系建设和科技手段综合运用,逐步实现了案防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侧重案件风险源头治理,实行全链条预防,而非事后处置。
三是外部协作常态化。银行与公安、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完善。例如,据监管部门通报,2024年,重点领域风险有力有序防范化解,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白名单”项目审批通过贷款超5万亿元,防范系统性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何在2025年集中强化案防工作?
一是风险复杂性加剧。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型风险。例如,线上交易场景中,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事件频发,部分银行因员工操作疏漏导致资金损失。同时,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较为突出,2024年,全国中小银行数量较年初减少近200家,高风险机构处置压力显著。
在金融机构案防工作方面,监管层面亦同步发力。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2025年工作会议中,将“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列为首要任务,要求从治理重塑、管理重构、业务重组三方面化解风险这一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金融机构案防工作的提速。
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管理办法》(金规〔2023〕10号)的颁布,也对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是监管要求趋严。2025年金融监管呈现“立法+执行”双轨推进特征。一方面,《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修订加速,填补法律空白;另一方面,监管机构通过“穿透式检查”强化问责,例如对违规网点实施经济处罚、权限排查。此外,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具体化要求,倒逼银行将合规嵌入业务全流程。
三是客户信任与行业声誉的刚性需求。银行业案件频发将会直接冲击公众信心,甚至会产生舆情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因此银行声誉风险与客户流失间的强关联性,使得案防成为维护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尽管案防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难点仍存。例如,部分基层网点存在“重业务轻合规”倾向,员工行为排查流于形式,技术应用与业务需求脱节。西部地区某接近监管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未来银行业案防工作需从以下四方面深化。
一是构建“人防+技防”的立体防线。例如,强化员工行为管理,通过八小时外行为监测、客户走访等非现场手段,破解“信任代替制度”的顽疾;优化技术工具,探索AI驱动的实时风险预警系统,将区块链应用于交易溯源,提升反欺诈能力。
二是平衡考核导向,推动合规与业务协同。当前部分银行考核机制仍偏重业绩指标,导致管理层“重营销轻内控”。需调整绩效考核权重,例如将案防成效与资源分配挂钩,对合规优秀机构给予奖励;或探索通过“内控评优评先”纳入绩效考核,实现业务与风控双提升。
例如,昆山农商银行在案防数字化转型方面,实现“面谈家访、案防承诺登记、案防台账、员工异常排查、案件风险报告、员工互保”等各类功能全面线上化,并运用员工行为监测模型,建立“点-面-点”排查机制,将员工行为监测模型可疑数据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同时,通过分析案防异常数据,健全覆盖全行资金、信贷、运营、电子银行等全部条线的“查改罚评”闭环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开展问题根源整治、屡查屡犯问题分析、日常流程优化等工作。
三是深化外部协作与行业共治。强化跨机构联防联控,共享案防经验与风险数据,例如建立行业级反欺诈信息库。同时,继续深入开展政银合作,例如依托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大“白名单”项目覆盖范围,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四是将案防嵌入业务创新全流程。金融产品设计需前置风险防控。例如,在推广科技金融产品时,同步制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风控策略;在普惠金融中,通过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实现风险分层与精准服务。
如何探寻出一条案防与业务发展的“共生”之道?上述接近监管机构人士认为,202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加强案件防控,既是应对风险的必然选择,亦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唯有将合规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将风控技术嵌入业务动脉、将外部协作转化为长效机制,才能实现“控风险”与“促发展”的动态平衡。
合规是发展的根基,案防是信任的基石。在这一理念下,我国金融业或将在风险与创新的交织中,走出一条更具韧性的发展路径。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222796138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