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他已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曾是华为“天才少年”!多名大厂顶尖人才入职高校,什么原因?DeepSeek分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2-17 13:44

    每经编辑 段炼    

    近期,多所知名高校迎来了来自华为、阿里等科技巨头的研发人才。这些曾在业界担任重要职务的专家,纷纷选择回归学术界。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站近日更新资料确认,曾在华为云担任数据智能领域技术专家的徐科已任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准聘副教授

    徐科2015年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9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致力于大数据智能分析及可视化研究。累计在数据科学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IEEE TVCG, ACM CHI, VIS等上发表论交10余篇,累计申请专利11项。曾获得 ACM CHI最佳论文提名奖。担任中国及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

    CFF20LXzkOwt3hcHrppCmCMCpQdIm8cf5EUXQeFoXqjXGyVjvB0EjT01xfkRPuibOcia7BdfIFeibNVrz2PPQ3Hicw.png

    徐科曾以华为“天才少年”身份,在华为云担任数据智能领域技术专家,作为主要创始人参与打造了华为云首个BI数据智能云服务DateArts Insight,贡献了业界领先的数据可视分析和BI Copilot方案,并实现在华为ERP、工商银行等50+客户上的商业化应用。

    在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官网教师个人主页更新信息显示,华为6级专家及公司首批任命科学家成员宗良佳已于2025年1月回归母校,出任华中科大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宗良佳本科、博士均毕业于华中科大,2011年11月加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历任研究工程师、高级研究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专家等岗位,于2022年9月任实验室主任,系华为6级专家及公司首批任命科学家成员。

    近期,阿里云智能算法专家胡仁君也已入职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任青年研究员、紫江青年学者

    胡仁君201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202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经历显示,其2020年7月至2025年1月任阿里云智能算法专家,主要从事开发机器学习方法和评估大语言模型等。2025年1月,胡仁君入职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鲁棒机器学习、大模型理解与评测。

    CFF20LXzkOwt3hcHrppCmCMCpQdIm8cfh7DpaWnNr2suerV8Tc2ZYFUCS8TvqJujVjYfL3Vy7jogcp1uAGh9tg.jpg

    另外,曾在华为海思技术有限公司担任主任工程师的王成,于2025年2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任长聘教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CFF20LXzkOwt3hcHrppCmCMCpQdIm8cfV3niapq27rKTnicIPIXK6ia5KOBdIE2GI0GYFxRzxalicoI62XuV0MAouA.jpg

    王成201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在美国Virginia Tech完成本科毕业设计,2021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其间赴哈佛大学作学术交流访问,博士毕业后于2021年7月加入华为海思技术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王成已发表8篇学术论文,申请/授权专利2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同时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

    更早前的2024年7月,澎湃新闻报道提到,知名AI科学家杨红霞已经加盟香港理工大学,担任教授。此前,杨红霞领导的阿里巴巴达摩院M6团队致力于认知智能方向,研发了 AliGraph、M6、洛犀等较为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和系统,发表顶级会议、期刊文章超过100篇,美国和中国专利超过30项。她还曾在字节跳动工作,就任字节跳动大语言模型研发技术专家。

    CFF20LXzkOwt3hcHrppCmCMCpQdIm8cf9y7wspU7AB32OQt6W7y6DD4jFVA3lsicn3DLuU7TtWQWpiaafUXmtFDA.png

    2024年8月,西湖大学也官宣,IEEE Fellow、AIMBE Fellow、医学人工智能科学家郑冶枫全职加入该校,受聘工学院教授,将在该校创立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郑冶枫2006年至2017年在西门子医疗美国研究院工作,2018年至2024年在腾讯工作,曾担任腾讯杰出科学家和天衍实验室主任。

    为什么近期不少大厂顶尖人才会选择进入高校任职?

    对此,DeepSeek分析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互联网大厂、科技公司的顶尖研发人才选择离开高薪岗位,转而进入高校担任教授或研究员。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个人职业追求的转变,也反映了行业环境、社会价值导向的变化。

    从个人角度看,许多技术精英在经历高强度商业开发后,渴望转向更具自由度的学术探索,追求基础研究或前沿领域的原创突破,同时摆脱“35岁危机”焦虑,寻求更稳定的职业生命周期与工作生活平衡。

    行业层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减弱,企业技术研发趋于应用优化,而高校则日渐成为“创新资源洼地”,尤其在芯片、AI等领域,高校的跨学科合作和低成本试错环境更利于长期技术攻坚此外,“教授”身份带来的会地位和文化认同感提升以及高校编制的避险属性等也是可能的因素

    然而,这种转型也面临现实挑战,包括薪酬落差、科研经费竞争压力及从企业到学术管理模式的适应成本。

    DeepSeek总结,大厂顶尖人才“回流”高校,本质是个人价值实现路径的多元化选择,也是中国科技发展从“应用追赶”向“原始创新”转型的缩影。这种流动既为学术界注入产业经验,加速技术落地,也可能催生新的创新范式。未来的“产学研”人才双向通道,或将更加畅通。

    编辑|段炼 盖源源

    校对|陈柯名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湖南日报、澎湃新闻、新黄河、DeepSeek、公开资料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机构称“春季行情”正当时,AI+仍是配置大方向

    下一篇

    水晶光电:接受中海基金等机构调研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