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两部门发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新能源电力全面入市,配套得跟上;2024年气温影响评估:全球或已进入平均气温上升1.5℃数十年时期。
每经记者 付克友 每经编辑 梁枭
证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
证监会2月7日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丰富资本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一是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包括持续优化绿色债券标准,统一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研究完善评估认证标准;鼓励评级机构将环境信息指标纳入债券发行评级方法;落实交易所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持续强化上市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的信息披露要求等。二是丰富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融资并购及发行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
点评:证监会支持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是资本市场践行ESG理念、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完善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能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两部门发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2月9日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知提出,按照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的总体思路,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同步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点评:两部门发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意义深远。这一举措推动价格市场化,优化资源配置,让新能源公平承担调节成本,促进其与电网、调节电源协同,契合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部12日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6年,全国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到2027年,全国危险废物相关单位基本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稳中有降,利用处置保障能力和环境风险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控制在10%以内,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点评:危险废物危害环境与公众健康,加强治理,通过信息化监管与降低填埋占比,提升利用处置能力,防控风险,利于生态安全;在社会层面,保障居民健康,推动社会公平;对企业而言,也促使其遵循公司治理中的环保合规要求。
最新一期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CEPI)发布环比上升6.59点
日前,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CEPI)。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CEPI)为116.46,同比上升2.02点,环比上升6.59点,CEPI处于较景气区间。2024年第四季度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6635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87.25%,同比增长26.1%。2024年第四季度清洁能源发电量为139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约占全国发电量的48.9%,相当于减少11.7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点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清洁能源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在能源结构调整中作用愈发关键,持续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新能源电力全面入市,配套得跟上
近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环球时报》发文表示,新能源电力全面进入市场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作为支撑。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发挥新能源电力的绿色价值,通过绿色价值的差异化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可发展和完善绿电、绿证和碳交易市场,为新能源电力开发新的收入来源,充分发掘新能源电力的绿色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弥补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短板。目前,进一步提升风电光伏增长速度的瓶颈在于消纳能力,所以如何提升消纳能力应当成为能源结构改革远期调整的重要课题。
点评:林伯强教授观点切中新能源电力市场化要害。新能源电力全面入市意义重大,但因其不稳定特质,配套政策不可或缺。挖掘绿色价值,发展绿电等市场,可增强其竞争力;加强新型能源基建,提升消纳能力,方能补齐短板,助力新能源电力稳健入市。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郑琴琴:不能只将ESG看作成本、负担
日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郑琴琴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表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不能只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看作成本、负担,或是为企业提升形象的“装饰”。我们更应该运用中国智慧,基于中国情境,让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地趋同,从而实现ESG的赋能创造。ESG体系的发展应当立足本土特色。中国企业可以在“双碳”、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上,充分体现竞争力,探索新赛道,实现价值创造。
点评:郑琴琴教授观点极具前瞻性。ESG绝非企业的成本负担与表面装饰,而是价值创造的新路径。立足本土,将ESG融入“双碳”等战略,挖掘经济与社会价值趋同点,既契合国家发展方向,又能助力企业开辟新赛道,提升国际竞争力。
2024年气温影响评估:全球或已进入平均气温上升1.5℃数十年时期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两篇评估2024年气温对《巴黎协定》目标影响的论文显示,2024年升温超过1.5℃,或提示全球已经进入一个平均气温上升1.5℃的数十年时期,需要采取严格的气候缓解措施以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2015年,《巴黎协定》设定目标,要求将人因全球变暖控制在比工业化前基线水平高1.5℃的范围内。《巴黎协定》的气温目标被理解为是指20~30年期的平均气温,以便消除短期自然变化(如厄尔尼诺)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点评:《自然-气候变化》的论文揭示全球或进入升温1.5℃数十年时期,形势严峻。《巴黎协定》目标实现迫在眉睫,严格落实气候缓解措施,各国需强化节能减排、加速能源转型,以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守护地球家园。
山东累计“卖碳”1.33亿吨
2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首场“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山东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数量与履约量均居全国首位,履约任务最重,目前已圆满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履约任务。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共有323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买入量1.01亿吨,成交额58.32亿元;累计卖出量1.33亿吨,成交额84.72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国首位。
点评:山东在全国碳市场表现亮眼。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相关成果彰显其在碳减排与能源结构优化的显著成效,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84120521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