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鑫磊 每经编辑 张海妮
2月5日晚间,慈星股份(SZ300307,股价8.58元,市值68.15亿元)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筹划此前披露的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敏声)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
视觉中国
2月6日,慈星股份股价开盘跌停,截至上午10点,报7.90元/股,卖方压单达到53.9万手。而从10点33分开始,慈星股份股价打开跌停板,截至下午3点收盘,报8.58元/股,跌幅为13.16%,换手率达到24.67%。
2月6日上午,慈星股份董秘杨雪兰在电话中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终止收购的原因是部分条款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公司仍是武汉敏声的股东,仍看好其后续发展。
标的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
据1月14日晚间公告,慈星股份与武汉敏声实控人孙成亮等已签署意向性协议,初步达成购买资产意向,拟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武汉敏声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公司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的时间内披露本次交易方案,即在2月6日前披露相关信息。
彼时,慈星股份表示,因有关事项尚存不确定性,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对公司证券交易造成重大影响,根据深交所的相关规定,经公司申请,公司证券自1月15日开市起停牌。
公告显示,武汉敏声成立于2019年1月,注册资本为2411.53万元,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销售、集成电路设计制造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销售、电子专用材料研发制造销售、电子专用设备制造销售等。
官网披露,2022年武汉敏声与北京赛微电子联合共建8英寸射频滤波器生产线,联合产线已于2023年7月实现量产,月产能达到2000片晶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BAW滤波器生产基地。同时,公司启动月产能1万片晶圆的自有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预计年产值为30亿元以上。目前,公司已成功量产超过10余款BAW滤波器,通过70余家客户产品验证,并为30余家下游客户供货,出货数量超过1亿颗。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12月,慈星股份就宣布,基于对武汉敏声所拥有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及其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2亿元认购其新增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后,公司预计将持有武汉敏声12.50%的股权。据2024年半年报,慈星股份对武汉敏声的持股比例为9.77%。
不过,武汉敏声出现持续亏损。公告披露,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武汉敏声净利润分别亏损1.58亿元、1.97亿元、1.31亿元。
对于终止此次交易事项,慈星股份在公告中称,自与部分交易对方确立交易意向以来,公司积极组织交易各方推进本次交易,经过多轮协商和谈判后,交易各方对本次交易的最终交易条件未能达成一致。此次交易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交易相关方就具体方案最终未达成实质性协议,交易各方对终止本次交易无需承担任何违约责任。
公司股票停牌前连续大涨
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15日停牌前,慈星股份股价曾出现异动。据1月14日公告,慈星股份股票交易价格于1月13日、1月14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32.64%,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情况。
龙虎榜信息显示,慈星股份龙虎榜10个席位中,位于浙江的席位有4家。其中,买入金额最大的前5名交易营业部中,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绍兴证券营业部买入5369.53万元,金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阳中山路证券营业部买入4143.89万元;卖出金额最大的前5名交易营业部中,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滨盛路证券营业部卖出4819.64万元,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慈溪三北西大街证券营业部卖出3346.77万元。
据2月5日晚间披露的《关于本次交易事项停牌前一个交易日前十大股东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情况的公告》,截至1月14日,慈星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即北向资金)持股数量为907.14万股,MORGAN STANLEY&CO.INTERNATIONAL PLC.(即QFII席位摩根士丹利国际)持股数量为428.53万股,潘兵华持股数量为422.67万股。
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向资金持股数量为329.95万股,也就是说,短短9个交易日内,北向资金就增持了577.19万股,加仓幅度达174.93%。而QFII席位摩根士丹利国际和潘兵华均为新进股东。对此,慈星股份在公告中称,股票异常波动期间,不存在控股股东、实控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内幕信息知情人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公司经过自查,不存在违反公平信息披露的情形。
2月6日,杨雪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1月15日停牌前,大盘表现不差,且彼时公司对董监高和内幕知情人做了严格管控,经过公司自查,董监高和内幕知情人都没有股票交易的行为。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