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教育需摆脱形式主义,让“看公告、读财报”成为决策常识而非口号。毕竟,市场的成熟不仅需要制度约束,更需要参与者用理性为资产定价。
每经评论员 贾运可
2025年1月,冀东装备(SZ000856,前收盘价12.73元,市值28.9亿元)以84.49%的惊人涨幅登顶A股月度涨幅榜(剔除新股),其股价自1月20日起连续六个交易日涨停,引发市场侧目。然而,这家主营建材、冶金设备及工程服务的企业,却在2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参股子公司尚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或开展合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41.22%。一边是股价狂飙,一边是基本面疲软与业务澄清,这场“冰火两重天”的荒诞剧,折射出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非理性投机痼疾。
资本市场对概念的追逐,从来都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冀东装备的股价异动,源于市场对其子公司申请加入“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的过度解读。尽管公司早在1月20日便明确表示,尚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布局或合作,但部分投资者仍将“机器人”这一热门标签视为炒作密码。这种逻辑与2023年的“元宇宙”、2024年的“室温超导”概念炒作如出一辙——故事越宏大、技术越前沿,越能点燃市场想象力,哪怕企业基本面与概念毫无关联。当资本狂欢褪去后,高位接盘的投资者往往成为最终买单者。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概念炒作常常与模糊的传闻、似是而非的互动平台答复共生。当投资者习惯将上市公司在互动易平台的只言片语视为“利好信号”,当券商研报热衷于给传统企业贴上“AI+”“机器人+”标签,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便被扭曲为一场信息博弈的赌局。这种环境下,冀东装备的业绩下滑(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1.22%)反而被市场忽视,其关联交易营收占比高企的商业模式风险也无人问津,暴露出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仍属稀缺品。
监管层近年来对异常交易、信披违规的打击力度持续加码,但冀东装备事件表明,根治市场非理性投机不能仅靠事后监管。当一家企业的股价因似是而非的消息暴涨时,交易所是否应建立更前置的热点跟踪机制?当上市公司频繁遭遇概念误读,是否应完善信息披露的颗粒度与时效性?更重要的是,投资者教育需摆脱形式主义,让“看公告、读财报”成为决策常识而非口号。毕竟,市场的成熟不仅需要制度约束,更需要参与者用理性为资产定价。当潮水退去时,唯有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才配得上时间的馈赠。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