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鹤逸慈执行董事赵强:银发经济不是快消品生意,必须靠服务驱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2-04 22:47

    每经记者 杨卉 每经编辑 杨夏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以老年人需求为划分准则,目前,我国银发经济的主要产业和赛道集中在三个方面:以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养老地产等养老服务产业为主的养老服务行业;以长期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房养老等产品为主的养老金融板块;以养老旅游、老年教育等老年文娱产业为代表的老年文娱消费。

    视觉中国图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服务由于涵盖不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消费接受度相对较高,但仍面临供需错配、消费认知不足、跨部门协同不足、服务链条断裂等挑战。

    在此背景下,与老年用品、辅具等产品打了多年“交道”的北京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鹤逸慈)执行董事赵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探讨银发经济的现状与破局之道。

    老年用品市场变化大

    多年前,部分刚需产品,如老年纸尿裤依赖进口导致的供给不足,是赵强最大烦恼。时隔多年,老年用品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货选择大大增加,从供不应求变成了“琳琅满目”。

    “过去产品依赖进口,价格高且供给不稳定。如今(老年用品)国产化率已经超过80%,部分品类质量甚至优于进口产品。”赵强提到的供给增加背后,是老年经济加速产业化的现状。

    赵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老年用品往往被视为是“残疾人专属”或“(老年人)失能后的无奈选择”,消费者认知度很低。“如今,银发经济首次被定义为‘事业+产业’,这是根本性转变。”赵强称。

    据赵强回忆,从几次产业变化关键节点来看,2016年相关政策出台后,社会对银发经济的重视增加,老年产业逐渐进入规范化轨道。此后在多轮政策推动下,多部门协作机制逐步建立。不过赵强也坦言,虽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但老年经济的多个细分产业迄今仍是“平行线”,如医疗康复与社区养老之间的资源就始终未能打通,导致各自服务碎片化。另外,由于老年经济很多细分领域都涉及跨部门合作,彼此之间如何协作也一直是行业的热点话题。

    从当前的养老模式来看,据赵强介绍,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失能老年人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对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疫情后不少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并不高,在很多地区,居家养老仍是最常见和普遍的模式。

    而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居家的老年人能接触到的老年服务并不连贯。“我们现在的养老服务是跳跃式的,无论是康复服务还是用餐,或是心理疏导等都是单个点位展开。很多老年人除了出行受限,部分活动还需人陪护,各个服务的黏性都不高。”赵强称,尽管相应产品的数量及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需求大、供给散”的问题仍在困扰着一众从业者。

    此外,老年产品的消费认知也是赵强提到的,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他介绍,不少消费者在购买老年用品时都是“只比价格,不问功能”,导致市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轮椅为例,赵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消费者往往更关注价格,许多老年人购买了低价轮椅后会因维修服务缺失陷入“坏了再换”“越坏越倾向低价”的循环。

    除了老年消费者自身,不少子女对老年产品的了解也仅停留在“基础护理”层面,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反观保健品市场,老年人愿意花高价购买,说明消费潜力未被正确激发。”赵强称。

    普惠化是一个突破口

    除了上述因素,赵强提到的供需错配还体现在场景应用上。

    以公共交通为例,据赵强回忆,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在地铁上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抛开需求人群出行数目这个变量,认知不足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许多老(年)人不知晓服务信息,各方缺乏定向宣传,需求端与供给端之间隔着一堵‘认知墙’。”

    在赵强看来,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社会各界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从业者也需要加强服务供给。“银发经济不是快消品生意,必须靠服务驱动。”赵强强调,老年用品的核心在于解决个性化需求,如轮椅选购需考虑使用者的身高、上肢力量、使用场景等,但行业内一直缺乏专业的导购服务。

    赵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期陆续有企业尝试抛开产品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如鹤逸慈就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辅助器具服务中心,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体验、使用培训及维修等服务。

    “去年,我们为(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西城区2000多名老(年)人提供了无障碍出行服务。不过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还是有限,市场化供给仍不足。”赵强称。

    赵强认为,未来需构建“三级康复体系”,其中“急性期”在医院治疗,“稳定期”转至社区康复中心或养老服务机构,居家阶段则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关键在于打通医保、民政、残联的政策接口,例如将辅具租赁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报销范围。”赵强称。

    技术创新层面,外骨骼机器人、智能护理床等产品开始崭露头角,但高昂的成本制约了普及度。赵强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外骨骼机器人的售价平均在百万元左右,医保报销后单次使用仍需自费240元。“这对普通家庭仍是沉重负担。”赵强称。

    针对这一问题,赵强提出了“共享租赁”模式。

    “以北京西城区民政局、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推动的辅具租赁服务为例,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每年可以享受租赁补贴,最高可达租赁费用的50%(最高不超过3000元),降低了老年人的租赁辅具使用成本。我们正在探索按使用次数收费,进一步摊薄成本。”赵强透露,下一步公司将联合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养老机构推动社区康复服务,让医疗康复延伸至社区,让老年人出院后仍能获得持续支持。

    普惠化是另一个突破口。赵强以宁波市残疾人联合会推动的脊髓损伤康复中心为例指出,在“同侪”(康复者指导)模式下,上百名患者重获了生活能力。“这证明,个性化康复服务、辅具个性化应用服务模式与医疗康复结合更能激活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自信和康复信心。”赵强称。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做服务前景广阔,但企业仍面临现实挑战——线下体验店成本高,单纯靠公益难以持续。以老年用品为例,赵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年来北京线下老年用品门店数量较十年前减少了30%左右,全国多地陷入“开了关、关了开”的循环。在此背景下,他希望各部门可以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容错空间。

    “例如,老年餐桌的案例就证明,纯靠补贴不可持续。”在赵强看来,老年产业,尤其是纯服务类要运营下去需“服务收费+政府补贴”并行,同时明确公益与商业的边界。此外,跨部门协作也需更多保障。“如当前民政、医疗、残联数据不互通,服务资源难以整合。”

    “这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马拉松。”赵强直言,银发经济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既要解决“买得到”,更要实现“用得好”。在他看来,随着未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与消费认知的不断提升,老年用品市场有望从“边缘产业”迈向“万亿蓝海”,但这一切离不开社会各方的耐心培育与共同耕耘。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热评|科技与传统双重驱动 春节消费彰显内需潜力

    下一篇

    公募REITs2024年四季报出炉 全年业绩达成率良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