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养老产业迎黄金发展期,今年银发经济规模可达9万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2-04 22:47

    每经记者 胥帅    每经编辑 文多    

    曾经,81岁的陈婆婆对养老院充满抗拒,觉得进养老院是“等死”,如今却在养老社区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一边是传统观念对养老院的抵触,一边是养老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中国银发经济和养老社区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与变革之中。

    每经记者 胥帅 摄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养老机构发现,中国养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不过,行业目前也面临供需不匹配、成本高、观念滞后等挑战。未来需通过政策支持、智能化转型和老人观念转变,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转变养老观念的陈婆婆

    陈婆婆今年已经81岁了,尽管年过八旬,她的身子骨还挺硬朗。在养老社区待了3年半时间,陈婆婆的“一日三餐”和业余活动都很规律。

    然而在3年前,她极力反对送自己去养老院,因为“(进养老院)就是送进去‘等死’”。对于她的儿子而言,是否将母亲送进养老院也是一个十分矛盾的选择。

    3年前,陈婆婆的爱人在重庆去世了。少了老伴儿,陈婆婆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很差,基本处于半卧床状态。她的儿子和儿媳都在成都的企业上班,与老人相隔两地。为了照顾陈婆婆,她53岁的儿子基本上每天都要在成都和重庆之间来回——两座城市间相隔约300公里。

    时间一久,陈婆婆的儿子也有点吃不消。当时她的孙子正处于初三,是“初升高”的关键节点,“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对陈婆婆的儿子来说已达极致。终于有一天,母子俩还是回到了进不进养老院的问题上,陈婆婆这次选择了妥协。

    “我来的时候,整个人心情和身体都很差,非常糟糕。”陈婆婆到现在都记得第一次进入养老社区的场景——万念俱灰地呆坐在床边,脑子里就是“等死”两个字。现在呢,她红光满脸,与当时的生活状态判若云泥。

    如今的陈婆婆,养老观念已然转变。

    在部分老年人的观念中,被子女送进养老院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椿萱茂·珉湾长者社区的董院长已接触养老产业很多年,他发现这一观念在很多老人心中根深蒂固。他回忆道:“我们进社区宣传的时候遇到过,很多老人家会讨论,进养老院就是子女不孝顺,不尽孝道的表现。”

    记者注意到,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现在的养老院也进行了细分,不只是“管吃管住”。

    1月19日,记者来到陈婆婆入住的、位于成都西三环路附近的椿萱茂·珉湾长者社区(以下简称长者社区),这是由酒店改造的养老院,主打高端。以餐食为例,长者社区一日三餐十分丰富,午餐包括酱油鸡、红烧肉、姜鸭丝等主菜,还有蔬菜、点心和例汤。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长者社区每天都会公布菜单,且一周不重样。活动空间包括麻将房、棋牌室等。养老机构也会定期组织活动,比如这一周是拍老年人的全家福艺术照。另外,还有一层是专门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失能老人而设。

    在大厅白板处,工作人员写了26条标准化的工作指引,包括关注老人进食、引导老人参加活动等。记者去的这一天,养老院组织的活动是打球,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主要是为了让老人活动四肢关节。

    业内建议加大补贴力度

    陈婆婆的养老观念转变,并非个例。

    “我在这行也干了很多年,随着‘60后’进入老年,养老观念逐渐转变,机构养老接受度在提高。”董院长介绍,2013年后,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养老产业,之后险资等资金率先布局高端养老社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高端养老社区属于中国银发经济的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有很大的规模。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1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根据行业预测,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2025年达到9万亿元。据《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预测,到2035年,在高增长方案下,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5.5%;中等增长方案下,同期银发经济规模预计为45.35万亿元,占GDP的22.67%;低增长方案下,同期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40.34万亿元,占GDP的20.17%。另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比上年增长1.6%,床位518.3万张,比上年增长2.9%。

    不难发现,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床位数据,银发经济中的养老院市场都处于正向增长态势。

    我国老年人大多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了“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董院长介绍:中国的养老方式目前以居家养老为主,其特点是上门服务,老人居家接受护理;社区养老主要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通过建立长者食堂、养老服务中心等,提供活动与医疗支持;机构养老方式近年由民营养老机构主导,其中的高端养老市场由房地产、保险等方面的大型企业占据。

    据悉,机构养老的特点有三个:公办与民办并存,中高端机构稀缺,资金投入大。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和地方出台多个政策,鼓励发展银发经济。在董院长看来,这些好的政策对养老产业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他也在关注产业政策的落地。他认为现在养老行业存在的问题包括:普惠型机构床位紧张、高端机构价格高、老人收入与需求不匹配。

    就上述“老人收入与需求不匹配”问题,董院长进一步阐述道,对于一般的老人来讲,其实也在追求一种“性价比”的服务,但现状是容易出现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落差,导致床位入住率不够高。他举例说,一些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高端养老社区发展较快,但出现了收费高与老人收入低的矛盾。欠发达地区以小型机构为主,高端养老社区难以发展,更多采用了轻资产模式运营——如代运营、加盟。

    “床位入住率不高,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就会遇到考验。”董院长表示,一般养老机构的租金与人力成本占运营成本的80%,导致利润率低(约15%)。运营比较好的养老机构,利润率可以达到15%,但大多数都是持续亏损状态。另外养老产业还存在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培训不足,行业吸引力低等问题。

    养老机构的发展程度也会影响产业链的培育。比如政策提出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推进智能设备在养老场景中的应用。对此,董院长表示,未来的养老产业要走向智能化与科技化,将更多依赖智能设备,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但由于产业链不完善,智能化设备依赖进口,成本也高。

    对于上述问题,董院长希望:一是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运营补贴,降低租金压力;二是支持国产适老化设备研发,降低成本;三是希望政府部门加强宣传,改变传统养老观念,提高机构养老接受度。总的来说,未来需通过政策支持、智能化转型和观念转变,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热评|科技与传统双重驱动 春节消费彰显内需潜力

    下一篇

    公募REITs2024年四季报出炉 全年业绩达成率良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