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成都经济运行划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V”形曲线,显示出澎湃发展动力和蓬勃市场活力。
2024年,成都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11.3亿元、同比增长5.7%,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回顾全年,成绩来之不易。上半年,消费需求不振、房地产市场下行、主要工业品价格走低等不利因素叠加,全市一季度、上半年经济增速分别为5.0%、4.8%。
下半年,直面多重困难压力,全市打响“奋战三季度、决胜下半年”攻坚战,围绕“八个突出”安排部署,实施“三个超常”工作措施663项,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办结企业困难诉求2.58万个,全面落实“两重”“两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主要经济指标从震荡下行到企稳回升,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达到5.2%。
四季度,全力冲刺扩消费、提产能、稳楼市,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提升至6.1%、6.7%,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0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当季增速达到6.9%的高位。
全年经济运行划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V”形曲线,显示出成都的澎湃发展动力和蓬勃市场活力。
城市新区经济贡献提升
2024年,四川天府新区加速培育新产业新企业,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33.4%。成都东部新区服务保障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38.5万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增速居全市第一。成都高新区抓实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经济规模迈上3400亿元新台阶。
中心五城区“稳定器”作用突出
武侯区用好用足“两新”政策、优化消费场景,服务京东、交建等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全年经济增长6.6%、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位。金牛区统筹发展商务商贸和未来产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400亿元,都市工业营收超1100亿元。
锦江区提质打造特色商圈,引进各类首店150余家,加快产学研融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0家。青羊区航空新城集聚经营主体2.6万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营收超千亿。成华区“专班+专员”服务重点央国企生产,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全市1.8个百分点。
其他中心城区发展动能增强
青白江区保障中欧班列(成渝)累积开行3.6万列,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全年经济增长6.1%,较一季度大幅提升3个百分点。郫都区、新津区大力支持工业、建筑企业稳订单拓市场,第二产业增速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以上。
龙泉驿区、双流区精准服务整车、半导体等企业建设新产线、导入新产品,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升6.2、7.0个百分点。新都区、温江区聚焦航空、轨交、医药健康等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分别跻身赛迪西部百强区第17位、43位。
县市新城竞相发展特色彰显
简阳市护航唯品会、海底捞等龙头企业扩销售增营收,新投产重大工业项目6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增速居全市第一。都江堰市推进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等“天府好水”项目增产投产,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同比增长一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一季度提升4个百分点。
彭州市、邛崃市、金堂县服务保障石化、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增产,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9%,经济增速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以上。大邑县、蒲江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服务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2%、6.0%。崇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汇聚15家行业领军企业,家具产业实现首批15万件成品进军北美市场。
产业园区能级增强
深入推进“立园满园”,构建“3个国家级+22个省级+N个市级”园区发展体系,组建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扎实推进“五大攻坚行动”。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四上一增”和专精特新发展,全年规上企业净增3300余家、总数达1.9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354家,新增上云企业超2.2万家。
工业经济转型提速
紧盯市场主体稳存量,紧盯重点领域育增量,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3万亿元,新型材料实现两位数增长,比亚迪半导体、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一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历史性获批6款1类创新药、占全国15%,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较上半年回升2.2个百分点。
优化政策措施,着力打通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关节梗阻,落地沃飞长空、莱普科技等高能级企业全球、全国总部,新希望、通威蝉联世界500强,获评中国企业500强13家。
服务业支撑显著
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增规上服务企业1126家,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7成。
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19.1%,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6%、11.6%。举办汤尤杯、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等高能级体育赛事80项,体育产业规模达1300亿元、增长12.5%。
农业稳定提升
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国家级龙头企业达34家、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建成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22个。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32个,大邑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实施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出8轮消费奖励活动,拉动消费超620亿元,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8.9%、占限上汽车类零售额比重提高8.3个百分点。
举办新“十二月市”“成都好city”等促消费活动800余场次,新增首店820户,天府国际动漫城等110个商贸项目开业投运,春熙路、交子金融商圈商业力继续上榜全国前十。获批设立市内免税店,落地全省首个“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离境退税商店达429家,入境游客增长159%。
投资项目快速增长
开展抓项目促投资百日专项行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高于全国、全省4.1、4.9个百分点。抓实抓细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创新“啄木鸟”机制解决困难问题,959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2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12.2%。加力推进项目策划包装向上争取工作,服务“两重”建设大局,落实“两新”工作部署,成功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额度556亿元、到位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74.4亿元,均稳居全省第一。
对外贸易扩量提质
开展“产贸联动、千企出海”行动,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12.1%,高于全国、全省7.1、2.7个百分点。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全省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首单业务落地,跨境电商交易增长14.1%。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搭建游戏出海发行服务平台,保税维修增长34.6%,二手车出口增长38.1%。
创新策源能力增强
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成投用国家实验室永久园区,优化重组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启动搭建科研平台49个、实施各类科研项目超300项,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2家,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第2位。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6大领域24条细分赛道,5款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增长28%;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首飞成功,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900亿元;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达速试跑,绿色氢能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增长15%。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全覆盖开展“进解优促”,走访服务企业7.89万户,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2.59万个,办结2.58万个,办结率99.52%,精准支持企业稳经营、增效益、提信心。
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做强“蓉易+”系列服务场景,推行跨部门“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上线“合规一码通”,以9250份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23.53万份。市场信心稳步回升,综合PMI产出指数全年保持在扩张区间。
民营经济活力释放
组建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搭建银企、产研、产销、上下游交流对接平台,推动更多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商清单,中小微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5%、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个百分点。
完善民间投资项目推介、审核、发布、跟踪机制,发布投资机会2780亿元,民间投资增长6.2%。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出台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服务5.4万户经营主体便捷享受政策支持。2024年,全市民营经营主体突破380万户,提升服务民营经济效能的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民生保障底线兜住兜牢
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651个重点领域民生项目完成投资817.2亿元,108项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85万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6.5%。提高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补助标准,保障近40万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加力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CPI)与上年持平。
本文图片均来自“成都发展改革”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