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沪指重回3400点,每经品牌100指数本周涨幅达1.15%。在宏观政策发力下,11月经济稳步回升,流动性环境平稳增长。红利资产走出“翘尾”行情,除了个股投资价值凸显外,与央企红利相关ETF同样值得关注,比如央企红利ETF、央企红利ETF和港股央企红利ETF等,上述三只ETF本周上涨幅度较大。
每经记者 刘明涛 每经编辑 肖芮冬
在大金融的带动下,本周红利资产走出“翘尾”行情,沪指也因此重回3400点。在A、H红利集体反弹过程中,每经品牌100指数本周涨幅达到1.15%,领涨A股主要股指,并以999.68点报收,触及千点大关。随着权重指数在重要节点筑底成功后,未来整体或将持续呈现震荡上行走势。
本周市场处于分化,大盘蓝筹股表现整体强势,小微盘股则处于调整状态,截至12月27日收盘,上证指数周涨0.95%,报收于3400.14点;深证成指周涨0.13%,报收于10659.98点;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则分别下跌0.22%和上涨0.73%;而每经品牌100指数本周涨幅达到1.15%,以999.68点报收。
宏观方面,在一揽子宏观政策发力显效作用下,11月经济稳步回升,积极因素继续增多。考虑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未来伴随扩内需政策的逐步落地,经济有望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短期而言,考虑到政策的全面落地或需等待至明年全国两会后,预计1月经济将延续当前的增长态势。
流动性上,进入12月份,伴随管理层“稳住”股市政策意图的传达,A股流动性环境进入更平稳的增长阶段。展望2025年1月份,ETF份额增长以及融资规模的扩张,或恢复平稳。一级市场发行虽因并购重组而出现扩张,但在监管对股东减持行为的规范下,股票供给的总体规模或延续整体低位态势,这使得流动性环境将呈现“稳”的特征。
有机构指出,外围环境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加大,不过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下一年经济工作的积极定调,为上市公司业绩的回升,奠定了政策基础。在估值层面,当前市场整体估值适中,总量流动性面临宽松过程,A股流动性则预期呈现平稳增长,未来或延续震荡行情。
从本周每经品牌100指数表现来看,红利资产整体反弹幅度较大,走出2024“翘尾”行情。具体来看,东方海外国际和联想集团周涨幅双双超过10%,分别达到13.22%和11.51%;上汽集团、浦发银行、小米集团以及中兴通讯周涨幅也超过7%;另外,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海油以及农业银行周涨幅在5%以上。
周市值增长方面,工商银行和中国石油本周市值增长均超过千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周市值增长高达1389.98亿元;其他银行股如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周市值增长在700亿元左右,市值同样实现大幅增长。
资料显示,东方海外国际以货柜运输及物流为主营业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成为最优秀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和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世界贸易提供联结。该公司与中远海运集团优势互补,双品牌运营下协同效应强。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强,且高派息率更有吸引力。
联想集团则是一家全球化ICT公司,联想PC销量居世界前列,积极推动“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发展,以及智能化解决方案落地。随着AIPC迭代及加速渗透,PC市场复苏,以及服务器上游GPU供应链问题缓解,公司有望开启新成长。
此外,工商银行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拥有夯实的客户基础、突出的成本优势,公司作为能够稳定分红的高股息品种,红利配置价值值得关注。
除了个股投资价值凸显外,与央企红利相关ETF同样值得关注,比如央企红利ETF(159332)、央企红利ETF和港股央企红利ETF(513910)等,上述三只ETF本周上涨幅度较大。
投资逻辑来看,国内利率下行周期,资金涌入高股息资产追求确定性;新“国九条”发布鼓励分红,利好高股息资产。主动偏股基金持有中证央企红利成分股以及央企总市值与占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微观环境下,红利尚未拥挤,未来仍可期。从成交额乖离率以及换手率占比等拥挤度指标看,红利资产尚未拥挤,未来仍有足够的上升空间。
据了解,央企红利ETF(159332)和央企红利ETF(561580)均追踪的是中证中央企业红利指数,该指数从中央企业中选取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且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5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中央企业中高股息率证券的整体表现。
从中证中央企业红利指数成分股来看,中远海控、中国石化、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均是每经品牌100指数成分股,具有覆盖投资意义。
而港股央企红利ETF(513910)和港股央企红利ETF(159333)则追踪的是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该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中央企业实际控制的分红水平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范围内股息率较高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400928172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