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已成为保险业推动转型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方向。2023年初,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明确财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应以减少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损害为目的。
12月12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平安联合主办的“平安守护·防患未‘燃’”2024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在南京举行。活动上,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布《城市重点消防安全与火灾防控指引》系列科普丛书,汇聚了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对城市消防安全的多年研究,结合平安产险的30余年承保经验、风控研究等多维实践,深入剖析城市火灾的灾害与成因,解读防控知识。
平安产险还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服务白皮书》,收录了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社会安全和新兴风险等领域的国内外经验及平安产险实践,为中国填补了风险减量行业研究的空白。
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表示,近年来中国平安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创新手段,探索“保险+科技+服务”风险减量新模式,深化与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的合作,助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以实际行动助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极端灾害高发,平安重点加大科技风险减量的投入和应用,自主研发统一风险减量服务平台---鹰眼系统,截至2024年11月,在自然灾害方面,预警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39.9万场,发出预警信息99.8亿次,覆盖6657万个人及企业客户;有效帮助企业和个人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平安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发挥风险减量器、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作用。
此次活动上,来自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江苏省应急管理厅、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扬州市应急管理局,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出席,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创新保险风险减量服务和举措。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表示,基层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最初一公里”和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的“第一道防线”。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中国平安近年来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积极为客户和社会提供实用性很强的灾害保险和风险减量服务,有效助力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王玉祥表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高度重视风险减量工作,积极主动团结带领并动员引导行业,推动风险减量服务、助力防灾减灾救灾,未来协会将强化专业合作交流,促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发展。
据介绍,此次“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平安行”活动,旨在通过深化政产学研合作,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氛围。
南京市安责险共保体于2020年10月开始运作,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突出公益”的原则,采取政保企合作模式共同服务于南京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项目。五年来为企业开展风险排查、安全培训、应急演练、安全宣传片制作推广、应急物资赠送等风控服务,总投入1300余万元。南京高危企业共保体投保率85%,鼓励企业200余家,风控服务覆盖率90%以上。
作为首席承保人,平安产险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南京高校、应急管理学会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安全管理方案研究,推动安全管理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为投保企业赠送新型风险防控设备,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风险。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一直是南京安责险服务的重要部分。此次通过优选方案和产品,为投保企业赠送应急物资,协助企业运用科技手段全面管控风险,重点关注冬季防火等安全隐患,希望和企业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从根源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守护企业安全。
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在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与经济补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服务白皮书》显示,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家经营风险的险企,平安产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加强自然灾害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的识别、预警和防控能力。公司在构建和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的“三位一体”社会综合防治体系方面展现了坚定的决心。
平安产险于1995年率先成立专业化风控团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一支从总部到分支机构总人数过万的风控队伍,并于2016年国内行业第一个通过了ISO9001认证,目前已打造出一套“线上+线下”的风险减量服务产品体系。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极端灾害高发,平安重点加大科技风险减量的投入和应用,自主研发统一风险减量服务平台---鹰眼系统,通过自然科学、安全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建立针对多灾害的风险管理能力,为企业、农户、车主、政府等客户提供专业的风险减量服务,降低承保风险的同时实现服务产品化,最终打造“科技+服务+保险”的业务新模式。
据了解,“鹰眼系统DRS2.0”构建了国内领先的自然灾害地图,覆盖暴雨、台风、雪灾、干旱等十余种自然灾害模型,打造了灾害预警、风险筛选等重要功能。
2024年9月6日,11号台风“摩羯”在海南文昌登陆,登陆风力17级。登陆前,平安产险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小组,启动防台预案,并派遣专家团队前往现场指导灾前部署和灾后救援工作。一方面通过鹰眼系统广泛预警,运用APP、AI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向客户发送预警信息,覆盖车、财、农各类客户939.4万,发送预警2439万次。另一方面筛选出285个重点客户,动员2354人进行线下巡防,同时发放挡水板、沙袋等防灾物资4467份,排查隐患149处,有效降低企业损失。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预防事故、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还能确保企业资产不受损害,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长远发展。
面对严峻而复杂的安全生产形势,平安产险构建了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覆盖了意外事故、人身伤亡以及物联网安防等多个关键领域,为企业提供坚实的后盾,以应对安全生产风险,促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并进一步完善社会综合防治体系。同时,平安产险在面向客户的企业宝APP上,上线了包括安全培训、隐患排查、物联网风控等在内的8大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2024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国家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平安财险全面参与深中通道主体工程9个标段的建筑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约80亿元,整体份额近40%,市场份额第一。为确保深中通道顺利通车,平安产险充分发挥“保险+科技+服务”优势,为深中通道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减量服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科技赋能层面,平安产险依托“鹰眼系统DRS2.0”,提供7*24小时灾害预警服务,为深中通道建设与运营提供持续的安全保障。同时,平安产险运用卫星遥感监控、INSAR等尖端技术,对深中通道桥梁主体进行实时风险监测,确保运营安全。
在技术支持层面,平安产险派遣桥梁安全专家团队,定期为深中通道提供风险巡防服务。通过对项目运营期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与分析,精准识别潜在风险,有效排除隐患。此外,平安产险联合深圳交警,设立深中通道护航点,每日派遣两名护航专员,对深中通道开展长期护航服务,让车主放心跑出“加速度”。
在物资保障层面,平安产险为深中通道定制了包括新型挡水板、膨胀沙袋和新型灭火器在内的一系列防汛、防火物资,确保在任何突发状况下,都能够迅速响应,保障工程安全。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平安产险为深中通道的顺利通车和长期稳定运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中国平安表示,公司将秉承“金融为民”初心,把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稳定作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风险减量服务。同时,中国平安积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以“平安守护者行动”进社区为依托,开展更多“社区公益阅读计划”,以教育公益行动服务社会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