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直击第五批医用耗材国采现场:23家企业中选,人工耳蜗企业代表称报价逼近成本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2-20 08:01

    本次集采,参与的5家人工耳蜗企业全部中选,价格由之前的20多万降至5万元左右,最高降价幅度约八成。有企业代表告诉记者,几家公司的报价“几乎是贴近成本了”。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每经编辑 陈旭    

    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集采现场注意到,在规定的8点半开始投标的时间之前,早有多家企业在场外等候。根据记者的现场的观察,来自企业的代表们或脸上神情凝重,或与旁人侃侃而谈,或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地。

    8点半一到,企业代表们排着队鱼贯进入会场,参与投标。

    正在签到的企业代表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人工耳蜗企业:厂家报价几乎贴近成本

    人工耳蜗是人类感音器官的替代品,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最直接有效的康复耗材,其工作原理是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绕过受损的耳蜗声音接收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效果。

    人工耳蜗由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两部分组成。言语处理器(体外机)通过磁吸固定在植入体外的头皮上,负责接收声音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一般5-6年需更换;植入体经手术安装于耳后颅骨表面,将从言语处理器接收电信号,并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效果,一般终身使用。

    长期以来,“贵”是公众对人工耳蜗的普遍印象。据统计,一套人工耳蜗的价格平均为20多万元,甚至有的外资企业产品价格接近30万元。

    本次集采,参与的5家人工耳蜗企业全部中选,价格由之前的20多万降至5万元左右,最高降价幅度约八成。一家国内人工耳蜗企业的销售总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形容本次集采竞争程度“惨烈”。

    在国内,人工耳蜗的市场长期由外资企业牢牢把控,从本次集采的需求量上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奥地利的美迪医疗、澳大利亚科利尔、被瑞士Sonova集团收购的领先仿生分别占据了32%、29%、14%,加起来达到74%,而国内企业的诺尔康和力声特分别占据21%和5%。

    在集采前,市场上普遍认为由外资企业占据市场主导的耗材集采,降价往往偏温和,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美迪乐(即美迪医疗)植入体31666元,言语处理器15000元。”上午9点36分,当工作人员公示美迪医疗人工耳蜗的报价时,记者注意到,现场多处传来不可思议的呼声,“这么低?”

    要知道,植入体本次最高有效申报价为6万元,美迪乐作为人工耳蜗市场的巨头,居然将自家行业领先的支持高场强(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报价降了近50%,此举让同行无比惊讶。

    企业代表正紧张地进行价格测算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本次人工耳蜗的竞争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觉得是‘惨烈’,我们之前也多少预想过这个结果。”前述企业的销售总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几家的报价几乎是贴近成本了,把价格压得这么低,正好说明了没人愿意放弃中国市场。

    “我觉得大家都是要中标的,这是肯定的,不过,此前认为本次降价比较温和的观点,与实际情况相比看来是不太吻合的。”该销售总监表示。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主任、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杨仕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人工耳蜗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很高,研发投入周期长、花费大。

    “人工耳蜗在我国渗透率比较低,像我们医院耳鼻喉科一年大概做6000例,这在国内单中心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杨仕明表示,影响植入量的众多因素当中,价格因素应该是占比很重的,这次价格降低了之后,老年人群体的植入量有望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工耳蜗植入量与国外不同,国外通常是儿童和成人对半开,而国内植入量的大头是儿童,占比约为八成。

    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共18家企业中选

    外周血管支架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导致的血管疾病,其作用机理与心脏支架类似,通过支撑、扩张狭窄或堵塞的外周血管改善血流供应状况,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

    目前,我国每年大概有20万-30万患者接受外周血管植入治疗,相对于每年120万台左右的心脏支架植入来说,外周血管植入数量较少。但由于外周血管部位多、血管情况复杂,相对于心脏支架来说,外周血管支架对支撑力、直径、长度的要求更加多样,并且产品更新换代更快,因此,外周血管支架的成本和价格都会高于心脏支架。目前来看,外周支架的价格从1万多元到四五万元不等,部分患者因整个手术费用昂贵而却步。

    与人工耳蜗在国内的市场格局类似,外周血管支架也是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本次集采,外周血管支架共有3个产品类别,分别为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静脉支架。在3个产品类别中,外资企业的需求量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本次集采,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有18家企业中选,其中既有美国康蒂思、柯惠、雅培、波士顿科学及德国百多力等全球知名外资企业中选,也有上海美创医疗、归创通桥等内资企业中选,产品供应丰富多元。

    天鸿盛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参与本次外周血管支架集采的国内企业,其企业代表在现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集采不会给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带来太大的变化,包括“集采能提高国产替代率”的说法,也要辩证地来看。

    “不是说国产替代就让外国公司不存在了,这是不现实的,也不太可能,虽然我们现在在体量和规模上与外国公司比好像还差很多,但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只面对中国市场。集采是大势所趋,企业必然要积极拥抱集采。”这名企业代表告诉记者。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宣璋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江阴银行:接受中庚基金等机构调研

    下一篇

    2024年债券承销排名:中信证券蝉联冠军;红利主题ETF总规模超过千亿元 | 券商基金早参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