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中国商业航天未来几年内可能实现的突破性进展有哪些”这一问题时,中科宇航首席财务官樊娜表示:“运载能力有多大,空间的舞台就有多大。所以,首先是大运力火箭和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研制突破,同时配合发射技术上的创新,如电磁发射技术和商业发射场的建设等。”
每经记者 杨煜 每经编辑 文多
以2015年为发展元年,中国商业航天即将跨过十年之槛。十年过去,中国商业航天立于何处?近日,中科宇航首席财务官樊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近几年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
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与资本投入依然是决定行业能否提速的“关窍”。值得期待的是,商业航天在今年首次肩负起“新增长引擎”的期望,尤其是大规模星座组网建设与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应用已日益接近。
2025年,多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商业运载火箭将迎来首飞,其中,中科宇航研制的液体运载火箭“力箭二号”目标于2025年9月首飞,该箭同时将作为主选火箭承担中国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
谈及中国商业航天的进展预期,樊娜表示,卫星产业的爆发增长是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占轨保频”的战略要求;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产业化应用,将大幅降低我国进入空间的成本。
中科宇航首席财务官樊娜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NBD:中国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什么?
樊娜:首先,航天作为一个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和核心动力,关键技术突破是行业每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不同于体制内的航天企业,对商业航天而言,盈利是一大关键目标。因此市场的需求对于商业航天的发展起着牵引和拉动作用。随着人们对太空探索、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商业航天企业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不断扩大的市场,是商业航天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此外,市场是产业痛点和技术难关最直接的反馈方,可以为企业技术路线选择和业务布局提供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我国商业航天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支持,各地政府结合自身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出台落地政策鼓励支持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 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除了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这三点,资本投入也是助力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航天企业通常都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因此对资金量的要求是很高的,(具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上市等多元化的融资途径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NBD:中国商业航天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实现的突破性进展有哪些?
樊娜:运载能力有多大,空间的舞台就有多大。所以,首先是大运力火箭和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研制突破,同时配合发射技术上的创新,如电磁发射技术和商业发射场的建设等。其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产业化应用,将大幅降低我国进入空间的成本。
其次就是卫星产业的爆发增长,这是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占轨保频”的战略要求。
最后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应该会有重大进展,比如航天立法,在统筹协调国家航天资源、规范航天秩序的同时,为商业航天创造公平的竞争机制、安全监管机制等。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NBD:中国商业航天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樊娜:目前商业航天在人才方面遇到的挑战主要还是一线骨干人才不足,缺乏跨学科人才。但这几年随着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商业航天发展速度加快,技术、资本等资源迅速聚集,商业航天的产业生态加速形成,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研发方面,我们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还是相对缓慢,特别是相较于美国商业航天的飞速发展,这与国情环境、资本投入都有一定的关系。但目前国家在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给企业集中攻关技术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机遇。
NBD:商业航天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们对太空垃圾、航天安全等问题的担忧,行业应如何应对?
樊娜:我们每次发射都会制定避免空间污染、减缓空间碎片措施及离轨策略,在满足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通过改进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进一步减少太空垃圾和空间碎片的产生。比如我们在级间分离使用的冷气推冲装置,就避免了传统爆炸式分离会产生爆炸碎屑污染物的问题,目前只有SpaceX和中科宇航在级间分离使用了此项技术。
未来,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的增多,推动建立对空间有害污染物问题的共识,以及协调太空利益相关方共同关注、合作解决相关问题,是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
航天是高风险行业,这里的高风险是针对产品研制的成败而言的,而安全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在第一位的,因此适度合理的监管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中科宇航也希望在公司和整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能与监管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不断优化监管措施和管理流程,助力中国商业航天稳健、快速地发展壮大。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NBD:中国商业航天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商业航天市场?中国在推动国际商业航天合作方面可以发挥哪些独特优势?
樊娜:中国商业航天融入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其实是有很多机会的。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已牵头发起了多个航天多边合作项目,比如“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这些项目为商业航天公司参与国际大型航天项目提供了潜在的机会。
还有日益旺盛的国际发射服务需求,也是我国进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契机。今年11月11日,中科宇航发射的“力箭一号”遥五火箭,就搭载了一颗“外”星,这是我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首次承接国际发射服务,实现了我国商业航天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
近两年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速度很快,在技术、成本和服务方面已有明显优势,已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体系,从卫星制造到火箭研发等领域均有涉及,这也为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卫星数据、卫星服务等业务都是进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切入口,可以由火箭企业与卫星企业联合为国际用户提供在轨交付业务。但要实现与全球商业航天市场的良好融入,我们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与开放,积极鼓励商业航天企业走向国际,明确责权边界、管理机制和实施规则,简化优化审批环节,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