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破而后立,上汽大众迈向合资第二增长曲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2-11 21:48

    4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从0到1,从1到∞。

    从单款车型到多款经典车的导入,从整车到零部件,从产业硬件引入到标准的制定……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在这一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不可磨灭。

    当前国内汽车产业进入到了新一轮的成长和变革期,技术和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白热化。主机厂们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而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们面临的挑战则更多,不仅仅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外在压力,更有着对自我定位、革新的内在难题。

    面对挑战,四十不惑。近期,上汽大众两大股东坚定续约,将上汽大众的合资合营期延长为55年,至2040年。

    至此,股东双方强强联手、美美与共,共同以技术赋能合资企业,携手开启由“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的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2.0全新阶段。

    破而后立,面对行业“内卷”,上汽大众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在产品端、营销端、战略端多维度动作频频,走出合资第二曲线。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资合作,持续融合最优资源,全力支持上汽大众在产品布局、产业结构布局、节能降碳等各领域的转型,为上汽大众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资源和动能。

    清晰产品及企业布局

    后合资时代,不少合资品牌面对中国市场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有无奈撤离者、有保守应对者、有迷惑不前者,更有大胆ALL IN者。

    毫无疑问,上汽大众属于最后者。

    几年之前,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上汽大众就是最早推出全新电动化平台、推出全新一代ID.家族车型的合资品牌。经过几年沉淀,ID.家族车型累计销量已突破10万辆大关,稳居合资纯电头牌。

    眼下,中德双方第二次提前续签合营合同,在产品布局、产业结构布局、节能降碳等方面均有实质性的新战略规划,上汽大众未来图景比较清晰,正在展开并一一落地中。

    在智电浪潮愈加汹涌背景下,股东双方将融合各自优势资源,支持上汽大众基于中国市场开发多款包括纯电、插电混动在内的全新车型,持续打造更懂中国市场的好产品。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从时间节点来看,2026年起,基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MP平台开发的2款紧凑级电动汽车将首次投入市场,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款增程版车型也将陆续进入电动出行领域。更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AUDI品牌首款高端智能网联电动车型将在年中推向市场。

    但是燃油车依旧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且有很多消费者仍有燃油车的需要。这一基盘,合资车企仍不能丢。

    上汽大众选择坚持“油电同进”“油电同智”。今年上市的双车途观L Pro和帕萨特Pro打响Pro家族头阵,在各细分市场创下年内销量新高,用户口碑好评如潮,油车智能化布局初显成效。2025年初,产品力全面升级的途昂Pro也将焕新上市,谱写Pro家族三部曲。

    除此之外,上汽大众还会基于全新的企业战略以及产品结构,对全国产业布局进行整体研判、调整升级。如,加快安亭基地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产业新生态的集聚,致力于打造智电汽车生态圈等。

    合资第二增长曲线

    站在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合资不再是单向的技术引进,而是双向奔赴。合资车企需要去打破惯性的思考,惯性的做法。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挑战着股东双方过往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合作模式。

    但现实是,未来的市场挑战足够激烈和残酷,只有股东双方有足够坚定的决心和魄力、足够清晰的战略和方案才可以在竞争中取胜。

    40年之前,上汽大众项目能够落地且发展,不仅仅得益于其前瞻性、创新性的基因,也得益于股东双方清晰的认知和智慧的磨合。

    此次,在中德股东双向奔赴之下,上汽大众又一次破题出发。双方更是清晰达成共识:美美与共,共建新生态,打造合资合作范本。上汽大众作为中德合资企业,优势在于可以取德国大众、上汽集团双方之所长,拥有更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下,上汽集团在中国市场培育起来的创新技术能力,以及中国本土的行业领先的供应商伙伴,都可以为上汽大众所用。这一共识之下,双方的诸多工作推进可以顺利、灵活、高效率。

    实际上,从今年来看,上汽大众股东双方的动作颇多,无论是5月上汽集团与奥迪汽车签订合作协议,还是6月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等多方在上海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抑或是此次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营合同协议……

    这些协议背后,股东双方已经清晰勾勒出未来合资的第二曲线,上汽大众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足够明确,更足够坚定。文/黄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逼近1.82%,创历史新低

    下一篇

    规模超28亿元!四川长虹拟参投成立创投基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