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梦妤 每经编辑 魏文艺
“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开发建设,这不仅是响应政策号召,也是拓展业务的新机遇。”
在《每日经济新闻》创刊20周年之际,全联房地产商会秘书长赵正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
9月30日,为深入了解会员企业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和意见建议,全联房地产商会召开了行业发展交流会,并提出了五条倡议,包括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把握销售“黄金窗口”、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行业自律和推动行业交流。
赵正挺认为,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落实到产品和服务上。期待房地产行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房企高质量发展应落实到产品和服务上
NBD:楼市调控政策导向发生重大改变,市场需求也随之变化,房地产企业应如何调整产品和服务?
赵正挺:我们先来看一下楼市政策调整的背景。清华大学《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房屋建筑面积总量约69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住宅建筑面积为318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亿平方米;农村住宅建筑面积224亿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亿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54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亿平方米。
可以发现,我国人均住宅面积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完成。因此,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房地产行业已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新建建筑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房屋开发建设将以老旧建筑拆除重建为主,以供给结构优化的增量开发为辅,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主旋律。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高质量发展应该落实到产品和服务上。
产品方面,一是契合政策导向,二是满足市场需求。
具体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开发建设,这不仅是响应政策号召,也是拓展业务的新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市场对改善性住房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应注重产品的品质提升和差异化设计,打造满足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产品。比如,在户型设计上,增加多功能空间,满足家庭办公、休闲娱乐等需求;在社区规划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如幼儿园、健身房、社区医疗等,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此外,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应注重绿色环保和节能降耗,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好房子”。
现阶段,我国在建设“好房子”方面目标明确,但好房子要素还需在建设环节中细化落实。要靠科技创新驱动,通过设计、建造、运行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来实现房屋建造精细化、功能完善化、性能优良化、需求个性化、服务便利化。
服务方面,一是提升售前服务,二是优化售中服务,三是完善售后服务。
具体来看,提升售前服务,就是要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购房建议和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客户反馈,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特点,推出定制化的购房套餐和优惠活动。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看房平台,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房屋展示和信息查询服务,方便客户随时随地了解房屋情况。
优化售中服务,就是要简化购房流程,提高交易效率。例如,与银行合作推出“一站式”贷款服务,让客户在售楼处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审批等流程。同时,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的购房信息和咨询服务。
完善售后服务,就是要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对小区的物业管理和维护,及时处理业主的投诉和建议。同时,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业主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房企应积极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NBD: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赵正挺:对于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性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资质审查和项目审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产业融合。房地产企业应积极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拓展业务领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例如,与养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进行融合,开发养老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新型房地产项目。行业创新升级。期待房地产行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企业应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房地产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