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是它,拼搏更是它
作为资深网红城市,安逸是成都最具显示度的标签。
其由来,不仅源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丰饶自足,更得益于当今商贸繁荣、产业蓬勃所打下的坚实底座。
但成都的魅力,不止安逸。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619620
刚与柔、快与慢、忙与闲,平行世界里,仿佛有两个成都:一个是历史悠久的安逸之都,另一个则是充满活力、创新奋进的现代之城。正如天鹅在水面上的优雅与水下双蹼的奋力划动,成都的安逸背后,是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成都的烟火并不削弱人的意志,相反,它让你感觉生机勃勃。"这话不错,成都的一分钟,既可以烫熟一片火锅毛肚、泡上一碗盖碗茶,也能诞生1.7万块集成电路、生产110片柔性显示屏、整装下线一台车辆。
早在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成都正是这样一个吸引无数奋斗者的地方,数据展现出它的活力——
成都新吸纳就业、应届毕业生、硕士及以上人员等三项流入数据,全国占比仅次于四个一线城市,居全国第五,简历投递人数排名全国第七。
特别是,2023届在蓉高校毕业生中,超过75%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就业,产业吸引力十足。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691809
打开成都,你会发现这座平行城市掌握了一种“高级的平衡”:安逸的网红气质下,实则拥有产业的硬核实力,城市内生的拼搏与奋进力量,成就了数以万计青年人的共同选择。
为何总是被偏爱,成都,是时候摊牌了。
“我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绿色氢能方向的研究,成都这边有很不错的科研资源,省内也有比较多的应用场景。与此同时,成都的生活方式也很安逸,我非常喜欢。”
来自陕西的90后李佳,2019年从国内一所顶尖高校毕业,便入职了成都一家氢能龙头企业从事氢能研究,也由此正式成为一名“蓉漂”。在他看来,成都是一座软硬实力俱佳的城市,就体现在它所拥有的科创实力与文化生活。
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 图片来源:新津区委宣传部提供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成都排名全球第23位,纵向来看,成都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连续跃升。从2018年首次上榜的第56位,到2024年全球排名第23位,6年时间晋升了33个位次。
“在成都就业、买房、结婚、养育子女、说四川话、当耙耳朵。”对于李佳来说,不过短短三年时间,他经历了人生中的几次身份转变,也亲眼见证了成都氢能产业的成长,“我很荣幸自己参与其中。”
不久前,成都召开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氢能是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重点产业链之一。
图片来源:天府郫都
据李佳了解,成都很早就已经开始布局氢能产业,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到2023年,成都市氢能产业规模已达13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
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西部首座加氢站、西部首条氢燃料重卡物流示范线……随着这些氢能产品一点一点布局,成都街头为氢能提供了众多应用场景。
在氢能赛道,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眼下,李佳所在的氢能产业园在“产学研”方面,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安交大等开展合作。
按照行业预测,到206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达15%,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可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新兴产业。“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而成都正在储备未来。”李佳感慨。
图片来源:高新区官网
带着家人在巴黎度假的时候,李佳还不忘在街头寻找一款“成都造”工业产品:8台由成都氢能企业生产的加氢机,为巴黎奥运会官方用车提供赛时加氢服务。李佳把这归结为是自己的“职业病”。
“一边奋斗,一边生活”,这是青年向往成都的一大理由。李佳也是一样,据他所说,随着成都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这些支持条件给予了像他一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留在成都发展的理由。
付颖是湖南湘潭人,8年前从电子科大毕业后,因为所学专业,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成都高新西区,成为成都京东方的一名研发工程师。
成都是我国最早的三大电子基地之一。早在“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涉及电子工业建设项目的有9项,其中4项集中布点在成都市区东郊,由此奠定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东郊改头换面成为新时尚、文创聚集地,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有了脱胎换骨的升级。
作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就迈过1万亿大关,2025年更是有望突破1.5万亿。
“世界仅有的两条柔性屏生产线,一条在韩国,另一条在成都”,这样的说法应该有不少人听过,这说的就是京东方,2017年,京东方AMOLED柔性屏在成都高新西区量产,打破了国外企业在柔性OLED面板市场的垄断格局。
今年3月,国内首条8.6代AMOLED生产线——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在成都高新区西区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630亿元的项目,成为四川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
图片来源:高新区官网
付颖回想刚工作的前两年,每个工作日的清晨,都要从桐梓林乘坐通往城南方向的地铁1号线,一路经过成都高新南区金融城、孵化园、天府三街、软件园的各个高科技公司。而这时的成都高新西区,英特尔、京东方、华为、富士康、戴尔等电子信息企业的设备早已开启,这里生产了全球60%的平板电脑和50%的笔记本电脑。
图片来源:高新区官网
落脚成都的第二年,她和先生选择了公司附近买房落户,每天下班后在家附近的健身房跑跑步,周末找个周边的公园或商场逛一逛、看看电影,火锅串串等四川美食更是不可或缺。从刚开始听不懂成都话,到现在即便在老家也不自觉地冒出一句川味湖南话,付颖说:我自认为现在已经是“精神上的成都人”了。
在亲眼见证成都的快速发展后,付颖说,如果回到毕业那一刻,她还想和当时的自己说,“不要犹豫,留在成都!”
作为红了很多年的网红城市,安逸是成都最具显示度的标签。而林宇在这里,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他的另一种吸引,那就是对企业的重视。三年前从国外学成归来,三十而立的林宇便决定要在成都创业,他选择的领域是生物医药,落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图片来源:高新区官网
成都此前提出“高质量培育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朝着“高质量”“万亿级”的目标,在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上不断寻求突破。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取得药品上市批件133个,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10年,10亿美元”,这是生物医药行业人人熟知的一句话。其背后,意味着创新药研发难以想象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然而近两年的融资荒加上IPO暂缓,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相较2021年的高峰已大幅下降,生物医药行业的资金告急已经不是业内的新鲜事。
林宇注意到,面对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难题,成都出台了《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和配套的政策措施,目前已推动设立首批未来产业天使子基金,聚焦投向生物芯片、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领域,建立孵化加速园。
图片来源:高新区官网
就在不久前,成都还组织召开了“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未来产业企业系列座谈会。第一场就是围绕前沿生物领域,林宇在现场面对面地抛出了自己的难题。也在这次座谈会上,林宇与到场的金融机构、政府产业基金建立了联系。
“企业提出需求,能回复的现场就得到了答案。现场回复不了,当即记录并承诺尽快提供解决方案。”从政企面对面座谈会的种种细节中,林宇切身感受到了成都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和支持。
持续营造识才、敬才、爱才、用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正因如此,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成都依然保持着极强的人口吸引力。拉长时间线,从2010年到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净增几百万,年均增长超过50万人。眼下,成都的人口总量无限逼近全国人口第三城北京。
总是有人把这归结于成都的“安逸”,“逃离北上广,我来到了成都”这样的段子,几乎成为了互联网上的流量密码。
别被骗了!就像班上那些看似轻松自在的同学,用“安逸”和“巴适”包装自己,实则底牌十足、实力强劲,一旦展现便会让人刮目相看。
成都真正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关键,是产业经济的发展潜力与综合竞争力——让人才在这里有奋斗的动力、有拼搏的底气。
文字 | 胡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