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近在眼前,但“双十一”大促活动其实是10月中旬就已拉开帷幕。走过16年,迎来史上最长的“双十一”,从曾经只有一天的“百秒冲刺”,到现在接近一个月的“马拉松长跑”。消费者们守着时间准点下单,主播们在直播间通宵陪伴式直播,可以“富贵券中求”,也可以“消费中释压”。
提前引爆的“双十一”,给消费者更多理性思考时间,促进购物决策,但“先涨价再促销”的模式依然存在。商品的“原价”到底是哪个,心里犯嘀咕。预售、定金、补贴券、定金红包、满减……消费者一头雾水,平台的各种促销方式“模糊”出现在各大直播间里。再次回归的预售机制、满300减50再叠加单品折扣、商品页面标示的“到手价”似乎永远凑不到,套用方程式也未必能解答这些数学难题。
“购物节”的初衷,是用低于平时的划算价格买到商品。商家通过扩大产量增加利润,从而达到远高于日常的销量,同时也为品牌传播提供绝佳契机,如果只把“双十一”当作一场具有“仪式感”的嗨购指南,消费者也难免脱敏。毕竟“折扣”“促销”天天有,周年庆、购物节随处见,只有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
“性价比”依然成为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也是消费者最朴素的心声。消费者仍然愿意付出时间抢各种“红包”,创造属于自己的参与感购物体验,在社交平台上PO出自己的“抄作业清单”,与网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凑单攻略。大促节奏发生变化,性价比、最低价这些流量噱头还在,叠加着“独一无二”的专属福利时,再专注在选品与质量把控上,这份消费信心的晴雨表也能交出满意“答卷”。
热闹的消费外,昔日被封禁的主播“面带悔意”宣告回归,刚好撞上“双十一”大促降临之际,这“泼天的富贵”终究没错过。
诚意满满的主播,除了会下跪,还会送点福利。辛巴发布多条短视频宣布回归,除了下跪,还以足金吊坠为福利显示诚意;此前因编造剧情直播被无限期封禁的网红“二驴”,利用短视频账号“小胖驴家班”变相回归;因虚假宣传主动退网近三个月的美妆一哥骆王宇,近日也宣布回归。连续剧般的回归剧情,让消费者们不禁发问:早干嘛去了?
“家人们”“亲”“宝贝”“老铁”……对消费者的热情不能只停留在嘴皮子上,“家人们”的善良需要被守护。面对直播带货中的虚假营销,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直播带货必须说清楚“谁在带货”“带谁的货”,这也是营销的前提和底线。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带货时记住这些“法”宝,做个良心“推荐官”。
除了提防套路,也要谨慎对待第三方测评,这是一种新型消费陷阱。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所谓第三方测评,有的是越界式“捧一踩一”,自身都经不起测评。你信奉的“测评红黑榜”“必备好物清单”“避雷清单”等,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引流方式;“必入”“智商税”“谁买谁后悔”“错过等一年”等话术,看似对家人们掏心掏肺,却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
16岁,意味着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对很多商家和消费者来说,今年将迎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双十一”。
经历过“数学考试”般优惠后,多家电商平台做起了减法。过去十几年,平台积累的经验是想办法用“复杂”的规则来获取用户使用时长,与用户深度绑定。今年,电商平台的核心玩法除了跨店满减、平台消费券之外,还给出了“官方立减15%”和“一件直降”等更为直观、明了的新玩法。
多项举措扶持,让卖家卖不了吃亏、买家买不了上当。仅退款、运费成本和全网最低三座大山,一度让电商行业陷入恶性内卷,乃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其中,“仅退款”更是从节约退货成本、威慑销售劣货者的初衷,演变为一场薅羊毛热潮,朝着违背平台意愿的方向发展。如今,“退货宝”为商家提供了降低退货成本的途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退货服务。在优惠券方面,各平台也持续加码,对消费者给出千亿优惠补贴,商家则是千亿流量补贴。
各大平台打破藩篱互联互通,成为今年消费者最期待的看点之一。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互联、淘宝支持微信支付、京东物流全面接入淘宝……你来我往,“拆墙”工作如火如荼,从你死我活的纯粹竞争关系,转变为构建一个良性健康发展的电商商业环境。9月26日,阿里又在香港召开淘宝香港业务发布会,宣布淘宝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把香港变成包邮区,香港消费者在淘宝购物满99元即可包邮。
消费者最关心价格和质量,嘴上说着“剁手”,手却实诚地下单。10月14日晚8点,“双十一”正式开启,预售开局10分钟,美妆品牌取得“开门红”,30分钟内破亿品牌达20个;一小时后,天猫大家电成交额同比去年预售首日大涨765%。
“年终大战”才刚刚开始,能否实现商家、消费者和平台的三方共赢,尚未可知。当消费者回归重视产品增值服务的理性本位,当电商平台挤去巨额营销费用的泡沫,真正让利消费者时,经营效益与用户口碑才可能在这个“双十一”实现重构。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吴德玉 车家竹 马晓玉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