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华天酒店前三季亏1.12亿元 4董事对季报投反对票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1-03 22:08

    每经记者 于垚峰    每经编辑 杨夏    

    10 月 30 日,华天酒店(SZ000428,股价3.48元,市值35.46亿元)公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5亿元,同比下降10.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12亿元,同比增亏16.5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28亿元,同比增亏9.30%。

    华天酒店同日公告表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2024年第二次临时会议于2024年10月29日以通讯表决方式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9位董事中,5票赞同,4票反对。

    10月31日,华天酒店董秘申智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公司董事投反对票的原因,公司在公告中都有说明,主要是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满意。

    4董事投票“反对”季报

    华天酒店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董事向军先生、邓永平先生,独立董事马召霞女士、孙春玉先生对《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议案投反对票,但上述4位董事均确认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公告显示,4位投反对票的董事均对华天酒店的经营结果不满意,认为公司管理层未提出扭亏脱困的思路与方案。董事向军认为,公司自2014年起,连续10年扣非净利润为负。截至今年三季度已亏损1.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9.30%。公司营收持续下滑,自2014年的15亿元下降到今年前三季度仅为4.55亿元。公司总资产、净资产也进一步缩小。管理层未提出扭转此趋势的思路和方案。

    董事邓永平反对理由为,对公司经营结果不满意,近10年来扣非净利润为负。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持续下滑,且扣非净利润已亏损1.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亏9.30%。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进一步萎缩,管理层始终未提出扭亏脱困的思路与方案。

    独立董事马召霞与孙春玉则对未来发展表示担忧,希望经营管理层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尽快扭转现状,改善各项财务指标,持续增加公司的市值和行业地位。

    对于上述4位董事提出的反对原因,华天酒店董秘申智明表示,公司也在公告中进行了回复。

    华天酒店表示,公司管理层在2021年8月推出《2021~2023年行动计划》、2023年7月拟定《公司扭亏脱困方案》,围绕“百年华天华开天下”愿景,聚焦酒店主业及“1+N”多业态协同发展,盘活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目前,公司年度经营管理重点工作均围绕扭亏脱困方案落地来开展,2023年扣非归母净利润较2021年减亏1.17亿元,较2022年减亏1.21亿元,2023年财务费用较2021年下降0.74亿元,较2022年下降0.11亿元。因持续处置公司低效无效资产,资产总额有所下降,但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所持张家界市、长春市、湘潭市多处大宗商业项目得以盘活,北京浩搏债权完成破产清偿。

    连续10年扣非净利亏损

    华天酒店主营酒店服务业务,同时在大力发展酒店商贸及洗涤、家政、物业等生活服务业,开展轻资产化运营,持续盘活重资产。该公司主要产品和服务为酒店住宿和餐饮、生活服务。1996年8月8日,公司成功于深交所挂牌上市。

    近年来,华天酒店盈利状况持续不佳。自2014年开始,该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就陷入连年亏损态势,至2023年已连亏10年,且各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均超过亿元,最高时达到2017年的6.46亿元。连续亏损,也让华天酒店意识到发展需要转变,轻资产转型成为公司的发展战略。

    在该战略的指导下,华天酒店“加速推进低效率资产的处置盘活”,近年来,该公司屡次转让资产,比如2019年全年,公司完成了对银城华天股权及债权的处置,完成了对灰汤华天部分债权的处置,以及湖北华天的股权转让。

    发展至2021年,华天酒店重资产去化取得阶段性进展。这一年,该公司成功推进北京浩搏项目的破产拍卖工作,该项目最终以7.2亿元对价挂牌转让,并完成首次债权清偿,收回资金2.13亿元。公司旗下的张家界置业股权完成转让、华星物业房屋及土地使用权资产实现去化突破。

    同年,湘潭华天、长春华天两大项目也完成转让,交易对价共计达9.93亿元。前述项目的股权转让,为该公司带来了约4亿元投资收益。在此后2022年、2023年里,华天酒店亦有资产、股权出售,分别为华星物业公司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构)筑物、张家界置业70%股权、娄底华天11%股权。前述三项资产/股权的出售,共计为该公司增加净利润约1.73亿元。

    不过,申智明也表示,公司的轻资产化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当前的大环境下,公司一些重资产难以出手,资产包袱仍然较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小米SU7 Ultra高价入市 刷新品牌形象后待市场考验

    下一篇

    每经热评丨COP16召开!从ESG管理看酒业生物多样性行动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