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宝成铁路广元站建成投运,随着列车的轰鸣、铁轨的延伸、时间的推移,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西坝街道铁路社区应运而生,成为了当时广元城市最繁华、最热闹的地区,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难忘印记。
下西坝铁路社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原铁路家属委员会转型而来,这里保存了苏式楼、文化楼等诸多老建筑,是曾经有名的“广元铁半城”,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铁路社区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老小区、老房子、老年人 ”是社区的鲜明标识,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近50%。
近年来,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深挖铁路文化,推进“南站记忆”主题街区建设,外修“颜值”内修“气质”,让老小区又焕发了新活力。“小街、小巷、小景、小吃、小酒”唤醒了城市的烟火气,演绎着“老铁路”的古韵新潮,从岁月沧桑的铁道线到芳华落尽的老站房,每个角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痕迹。
火车头、月台、绿皮车厢……9月22日,记者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西坝街道铁路社区看到,经过老旧小区改造,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修建了含有丰富铁路元素的“时光长廊”,重现宝成铁路昔日辉煌,成为了城市变迁印记的“网红”打卡地。
一个人 总有一些事情刻骨铭心
宝成铁路线上的广元南站,原名广元站,于1955年1月建成,它是以前出川入蜀的重要枢纽,地处广元市城区下西坝。
伴随着宝成铁路的运行,社区一度繁华。但1997年广元火车站迁往上西后,这里逐渐走向平淡寂落,成为市区典型的老旧小区。近年来,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推进,铁路社区以另一种方式、用全新的面貌焕发出活力,重现出往日风采。
在社区居住了近60年、经历了5次艰难搬家的85岁铁路系统退休老职工张俊,万万没有想到铁路社区会重现这样热闹繁盛的场景。
1966年,张俊进入宝成铁路广元火车南站工务段枕木组工作,在车间不远处搭建了一个临时棚子,成为他在铁路上起早贪黑工作后,晚上遮风避雨的家。
1968年,张俊在工务修配所的车间角落里,终于搬进并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家”——两块木板搭建的小棚户。在这里,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两个女儿陆续出生。
1970年,二女儿出生不久后,张俊搬进了位于三分会小区的172栋2楼5号,一家四口人住进了24平方米共用走廊、大通间的独立房间。
1973年,张俊进行了第三次搬家,住进了“大军代楼”的3楼3号新房子。他们终于拥有了独立的厨房,房子由单间变成了2间。
时光匆匆,1994年张俊第四次搬家,住进了带有独立卫浴的科级楼4楼1号。“这是当年广元最早接通天然气的房子,两室一厅,面积50.06平方米。”张俊清楚地记得房子的每一个细节。在这里,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女儿们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为铁路事业贡献力量。
第五次搬家是2008年5月,张俊搬进了三分会小区150栋4单元2楼2号,面积59.6平方米,一直居住至今。“年龄大了,爬楼不方便,所以换了个低楼层。”这一年,张俊69岁。
张俊经历了5次搬家,住房条件是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舒适。
一座城市 总有一些记忆难以割舍
铁路俱乐部、铁路旅馆、军人招待所……走进广元南站铁路社区内的“南站记忆”主题街区,在这里能找寻到广元南站从前的记忆。
“那时的老广元站,是一个集客运、货运、编组业务于一身的三等车站,铁路职工生活、工作基本上都在下西坝。”采访中,铁路社区党委书记(区委会主任)谷晓菊介绍说,当时车站热闹非凡,铁路地区涵盖了机、车、工、电、辆等单位。几代铁路人见证了宝成铁路的发展与变化,用执着守护着铁路的安全与质量。
为了便于识别,广元南站铁路家属区沿铁路而建,按照分会进行修建和划分。只要机车鸣笛,整个家属区都能听见,并习以为常。82岁的铁路退休职工谢汝银回忆道:“那时候,如果听不见火车的声音,都睡不着觉。好多职工甚至能记清车辆运行时刻表,准确记得是哪一趟车次即将到站。”
在社区主题街区上,有一座虽已过古稀之年却依然硬朗的“苏式楼”,89岁的张文祥就住在里面。1956年5月,他被分配到重庆铁路局财务处。1957年,重庆铁路局迁到成都成立成都铁路局,他被调到广元,从此扎下了根。“那时上下班通常是走路,三五成群地结伴而行,非常充实……”回忆起过去,张文祥记忆犹新。
在张文祥的记忆中,广元南站铁路家属区最初由平房、连通走廊和职工宿舍构成,还有铁路子弟学校、幼儿园、铁路医院等附属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楼房逐渐增多,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他说:“文化楼附近是当时乃至现在最热闹的地方。”一条小街从以前的铁路医院一直通往车站广场,沿途商铺林立,小食店、小商店、小书店随处可见。尤其到了晚上,铁路社区比白天更为热闹,忙碌了一天的职工们,下班后或去俱乐部看看电影,或去小食店吃吃小火锅,工作一天的疲惫便被一扫而空。
广元南站所承载的,不仅有一代代铁路人的情怀,还有无数来自巴中、南充、达州等地区旅客的童年和青春记忆。
提起广元南站,下西坝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敏眼中总会闪烁起一丝怀旧的光芒。从巴中来广元工作的他回忆道:“我儿时就听说过广元南站,当时巴中还没有通火车,要坐火车就得到广元南站。”他记得,每年春运期间,车站总是异常繁忙。南站前的“大”广场总是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售票窗口前长长的队伍,候车大厅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满是乘客……仿佛是一座不眠的城,一直忙到春运结束。
“那个年代,广元南站是全市最热闹的地方。”李敏感慨道,唯一的一条公交车线路,就是从南站延伸到东坝,承载着无数人的出行梦想与回家渴望。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铁路的发展,1997年2月新广元站在上西坝落成启用,原广元站更名为广元南站。虽然名字变了,但以“文化楼”为标志的老铁路家属区却始终未变,它始终承载着特定时期的文化记忆。
“如今我们全力打造‘南站记忆’主题街区,保护老式建筑的同时,也为留存南站记忆搭建起物质载体,让南站的铁路文化成为广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0年大学毕业后,李敏选择到广元工作。如今,他成了铁路社区的建设者。
“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虽然现在在市城区其他地方买了新房,但是这个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地方让我倍感亲切,总想回去看看。”“铁二代”胡晓琼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拍下一张张留念照。
“我们社区有的铁路职工在外买了房,但住了一阵不习惯又住回来了。”谷晓菊满脸笑容地说,随着机构改革、站段整合,广元南站变成了历史的记忆。但无论是通勤回家,还是出差顺路,职工们都想再回来看一看,走一走曾经走过的路,吃上一碗广元蒸凉面,品味一下小笼包……铁路家属区成了他们怀旧打卡的地方。
一个社区 总有一些情怀让人感动
“以前不敢开窗,现在天天开窗看楼下的车来人往。”在铁路社区“南站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王为然大爷一早起来打开窗户,望着街对面记忆深刻的“绿皮车厢”,呼吸着新鲜空气。楼下,新改建的特色商铺林立,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以前这边是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一到夏季就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走这段路都要穿雨靴,怕污水溅脏了鞋子,窗子是常年闭得紧紧的,不然屋子里满是臭味……”谈起此事,王为然打开了话匣子,特别是1997年新火车站启用后,这里就成了“三不管”地段,“脏、乱、差”成了代名词。
铁路社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因宝成铁路广元站的落成而逐步发展、转型而来。面积约0.6平方公里,下辖5个居民小组、7个铁路系统小区、常住人口6500余人,其中90%属铁路单位退休职工或职工家属,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近50%,属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老小区、老房子、老年人 ”是社区的鲜明标识。
铁路社区党委委员喻朝阳回忆说:“2019年刚到社区工作时,我们在办公室要备一套不怎么穿的旧衣服,从不穿高跟鞋,因为随时要走街串巷,主要任务是疏通下水道或者处理垃圾。居民居住环境差,社区工作开展难,成了困扰社区发展的难题。”
转机出现在2020年铁路社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社区如何改造,吸纳群众的声音最重要。在充分收集群众意见后,社区确定了“厘清街巷空间,唤醒老城记忆,重塑烟火下西”的改造思路,制定了建设“美丽社区、书香社区”等“五型社区”改造目标。
在下西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社区班子拧成一股绳,经过3年多时间的艰辛改建,全面解决了老旧社区历史遗留问题,有力回应了群众诉求,提升了铁路社区的生活品质。现在的铁路社区,旧楼换新颜,居民脸上写满笑意,处处生机勃勃,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这儿,没想到能在这里逛一下午。”记者正好遇到来自阆中市的游客粱芳和其男友。他俩原计划去陕西出游,却在路过广元时临时起意,去了网红打卡地的剑门关和铁路社区。粱芳告诉记者:“去了复古火车头和铁道旁拍照,吃了网红刀削面,在文艺范的咖啡馆喝了特色小茶。拍的照片超级好,玩得开心极了。”
社区以铁路元素为主题,对家属区进行了整治和打造,重现了广元南站昔日的风貌。目前,“南站记忆”主题街区形成了网红效应,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仅中秋小长假期间每天来此的游客就有2000余人,拉动了餐饮等消费业的快速增长。
刀削面店店主江志富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我在这里开店17年了,以前一天一盆面都卖不完,现在一天两盆都不够。”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善和主题街区的打造,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居民,生意就越来越好。如今67岁的江志富,虽已步入晚年,却因社区改造重新燃起了创业的激情。
面食工坊、拾光咖啡、老年食堂……如今,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文化打造提升,原本冷冷清清的铁路社区已经焕然一新,区域内的个体工商户已从2022年前的129户增加到176户,社区迎来更多经济增长点。
李敏激情满满地说,下西坝街道还将继续围绕构建“小街、小巷、小景、小吃、小酒”的市井生活区,规划建设“一街、一馆、一坊、一园”的铁路文化主题公园。积极推进恢复老店铺,引入新业态,植入小景观,唤醒烟火气,留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脉,营造都市慢生活和烟火气,将“南站记忆”打造成为广元最具特色的友好型、人文型、活力型慢生活片区,再现下西老火车站的历史印记和繁华场景。
走出铁路社区,七彩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照射在砖红色的墙面上……老旧与新生在铁路社区交织延续,一代代人对火车南站的记忆,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满载着情怀和梦想的列车
——听宝成铁路三位铁路人讲述难忘的故事
[名词解释]
宝成铁路:
北起陕西省宝鸡市,南至四川省成都市,途经陕西、甘肃、四川三省,蜿蜒盘曲全长668公里,16次跨越长江上游的嘉陵江。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通车,让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历史。这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数十万筑路大军用镐锄、用手挖,肩挑背扛,硬生生架设出的沟通我国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75年7月电气化工程全部建成,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诞生,拉开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序幕。
宝成铁路既承载着一代代铁路人的艰辛、欢乐与梦想,又浓缩着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翻天覆地的巨变。9月22日,记者采访了宝成铁路上的三位铁路人,听他们讲述那些鲜为人知、满载着情怀和梦想的难忘故事。
线路工张伟:短轨变无接头长轨,为列车运行按下“静音键”
在绵阳工务段广元片区展示区,记者看到了宝成铁路更新换代之后留下来的一些老物件——以煤油为燃料的信号灯、巡线工人使用的交接牌、老式测速仪……在“铁三代”、50岁的广元南线路车间主任张伟眼中,这些老物件是岁月的记忆。
还有多年前列车运行的“哐哐”声,连接家与远方的标志性声音,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宝成铁路以前使用的是25米短轨,列车经过接头处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张伟解释道:“经过这十年的改造,干线全都换成了无接头长轨,250米或500米的长轨在铺设时再次焊接,大大降低了列车运行的噪声,按下‘静音键’,增强了轨道的安全稳定性,养护投入大为减少。”
张伟对捣固工作的印象最深。因列车运行压力而挤开的碎石,需要重新填到轨枕以下,并捣紧密实,这是铁路养护维修的重点。“以前用的工具重量就有7斤半,工人体力消耗特别大。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了,只需操作捣固列车进行维护,作业轻松,时间缩短。”张伟回忆道。
“前一辈的铁路人‘劈山改河’,交出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接力棒。”张伟兴奋地说:“我们这一代铁路人将继续为宝成铁路‘强筋壮骨’。过去每天进入广元的列车仅有12趟,现在宝成铁路与西成客专并肩运行,在广元与兰渝铁路交汇,每5分钟就有4趟列车进出广元,出行更加便利,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甜美。”
乘务员江蓉:大篷车厢消失了,小挎包早已下岗了
“刷身份证进站、安检、过闸机,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上车流程。”成都铁路局成都客运段退休乘务员江蓉就此打开话匣:1994年,31岁的她从车站货运员变为了宝成铁路普济至成都段的一名乘务员。当时每趟列车还挂有两三节大篷车厢。因为列车途经的石马坝站有一个蔬菜基地,有些沿途的旅客会乘车去批发蔬菜回乡销售,大篷车就格外实用。现在大篷车车厢已消失在了铁轨上,只留在了旧照片和人们的记忆中。
因为当时都是让旅客先进站上车,再由乘务员卖票,所以江蓉和同事们的身上总有一个小挎包,存放着票根和找零。“为了方便我们工作,列车上给我们每个人配备了一个带锁的柜子,换班的时候把票款上交后,就把包锁在柜子里,下次上班又用。”
除此之外,让江蓉难以忘记的是每次上班都要提前一个小时上车烧锅炉。从前列车慢,一杯热水、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就足以抚慰旅途中的疲惫。和现在每节车厢都有开水供应不同,当时开水间一般设置在倒数第二节车厢,乘客需要热水只能走过去接,乘务员还要随时留意剩余的水量,快用完的时候就立马把开水间锁上重新烧。这时旅客需要热水就要再等20分钟左右。一年又一年,不能离身的挎包早已下岗了,使用煤炭的锅炉已被靠电力运行的开水机取代,餐车品类丰富的饮食让旅客有了更多选择。
1997年至今,中国铁路已经多次提速。与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相比,之后主要城市间旅客列车的运行时间普遍压缩了一半以上,加之一条又一条新线路通车,列车员不用进入几个梦乡便可跨越大半个中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9年这条支线上的客运列车全部取消,江蓉才离开了这条跑了15年的线路。
然而,这份铁路情缘还在延续。让江蓉非常开心的是,她的女儿选择了在成都铁路局成都客运段工作。
火车司机沈仁华:运行了66年的功勋铁路将迎来大改造
今年61岁的沈仁华曾经是广旺铁路上的一名火车司机。广旺铁路是宝成铁路入川的第一条支线铁路,主要的货运是运送广旺南的优质煤炭。
在这条线路上跑了37年的沈仁华,经历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时代、内燃机时代再到电力牵引时代的发展。
1983年,沈仁华开始驾驶蒸汽机车,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蒸汽机车不断地添煤。从嘉川站到元坝站大约一个小时,就需要加四、五吨煤。跑一趟车下来,除了眼睛和牙齿,整个人都是煤黑色。一路不停地添煤非常耗费力气,那时他一顿要吃四、五碗米饭才能管饱。
1990年起,这条支线上的蒸汽机车渐渐被内燃机车取代,沈仁华才结束了浑身除了汗水就是煤灰的日常工作。对他来说,除了添煤,内燃机车与蒸汽机车的驾驶操作没有太大区别,很快便上了手。
而这位老手在退休后却遇到了“新难题”。时光飞逝,2017年西成客专开通,让曾经热火朝天的宝成铁路客运火车车厢趋于平静,也让曾经繁忙的线路渐渐冷清下来。西成客专通车后,作为退休职工的沈仁华应邀到高铁驾驶室参观,第一次他感受到了手足无措。驾驶室很明亮宽敞,全是电子设施设备,他看也看不懂,碰也不敢碰。
这不禁让沈仁华十分担心,在这样的冲击下,宝成铁路的出路在何方?今年7月,国铁物资有限公司发布《宝成铁路扩能改造勘察设计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这预示着运行时间达66年的功勋宝成铁路即将迎来大改。
宝成铁路将焕发出怎样的新活力?沈仁华相信,答案会在不久后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