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工业文明国际论坛专题论坛一——“时空变奏: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将正式开启。本次论坛将邀请全球汽车工业领域的专家、企业领军者和政府代表,分享经验和智慧,探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未来路径,进一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度,共话共创全球汽车工业文明。
每经记者 张宝莲 每经编辑 魏官红
工业的进步往往引领着文明的跃迁。在新能源汽车大航海时代,产业链生态的高度集成化融合了全球的智慧资源,推动汽车工业文明在新时代中扎根并蓬勃发展。
如今,汽车工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快速增长,带来了全球汽车产业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如今,各国车企已经从最初的竞争关系发展到合作共赢的局面。业内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2000万辆,而中国将贡献全球销量的60%。
9月25日,工业文明国际论坛专题论坛一——“时空变奏: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将正式开启。本次论坛将邀请全球汽车工业领域的专家、企业领军者和政府代表,分享经验和智慧,探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未来路径,进一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度,共话共创全球汽车工业文明。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汽车工业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加速与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对低碳环保绿色的追求。其中,中国以开放包容、技术创新、合作共赢的姿态,积极担当践行“双碳”目标,推动了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绿色、智能、低碳的新时代,中国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深度融合与高效集成的最重要国家之一。
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中国,跨国车企、本土品牌、造车新势力多方合力推动汽车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在中国,不少跨国品牌选择设立本土化工厂,并完成供应链采购与销售的本土化。
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国内零售渗透率突破50%大关,这是新能源汽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单月销量超过传统燃油车。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近499万辆,同比增长33.7%,去年同期增幅为36.2%,2022年增幅超90%,2021年增幅超160%。
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未来该如何发展?全球汽车品牌如何在合作共赢中汲取中国智慧?在9月25日举办的“时空变奏: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专题论坛中,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将带来主题演讲《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和趋势展望》。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将发表主题演讲《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与市场洞察》。
未来出行是展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与实力、推动中国智造汽车走向世界舞台的新科技。未来,L4以上级别的智能驾驶被视为汽车驾驶的终极理想方式。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或许也将落在谁更智能化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智能网联汽车能够大大提升出行体验,实现从出行工具到移动的生活空间与智能终端的改变,同时,能够保障出行安全也成为消费者购买智能汽车的首选因素。
在此次论坛上,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瑜将带来主题分享《智联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监管探索与产业发展》,对汽车未来出行的安全与发展作出介绍。此外,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李传海将作主题分享《天地一体,智启新程——绘就未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画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新能源检验中心技术总监郝冬将分享《示范驱动下的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创新与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链条长,涵盖了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多个领域。依赖于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撑,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中游的整车制造与装配,到下游的充电设施建设和后服务市场,再加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以及AR、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数字化集成商新技术、新手段的介入,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论坛上,上汽通用智造创新工作室牵头人王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创新中心主任王皓将分别发表《智能制造成就卓越品质》《汽车智造新模式:AI进化与仿人机器人》主题演讲。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出口大国,将继续充当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者。中国的新能源车企积极出海,与欧洲、亚洲、美洲等地的多国政府和企业展开交流与合作,把市场、技术、标准、生产等带到全球各地,让世界体验中国的智能制造,也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及全球汽车工业文明进步。
在圆桌对话环节,对话嘉宾将围绕“全球汽车工业文明的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真知灼见。前述嘉宾李传海、王皓、郝冬,以及新汽车研究所所长王冀、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汽车研究室主任朱钧宇,上汽集团副总裁助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霍飞蛟将参与此次对话,共同推动全球汽车工业向更加环保、智能、可持续的新形态迈进,为构建更加美好的全球汽车工业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