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大过天。下单的是食物,吃到的却是“科技与狠活”,看商家宣传图是“干净又卫生”,实际却是“杆菌又微生”,这样的“脏外卖”为何还有生存空间?谁在纵容“脏外卖背刺打工人”?
央视新闻曝光的“脏外卖”,有几个线上线下“反差”值得关注:
其一,卫生条件如此脏乱差,但却能评为“高分外卖店”,甚至不乏4.9分的黑外卖窝点。而高分,也更容易得到高曝光、高推荐。是什么机制,导致外卖平台“劣币驱逐良币”?
其二,打工人苦“脏外卖”已久,所以信不过“随手搜”,“店有连锁的、有门店照片的”外卖成为心照不宣的“外卖攻略”。但是,谁知精心挑选的“明厨亮灶”饭店,照片竟是“照骗”?新闻中,一家名为“望京烧烤”的外卖餐厅,不仅和293号住户丝毫没有关系,甚至连营业地点也不在证照上的这个地址,宽敞明亮的堂食照片更是和这家店毫无关系。
可见,即便选择了大品牌、大连锁、有招牌的,却仍可能会被价格背刺——虽说品牌店的食品安全相对靠谱,但价格上的直观感受却是“高出一截”:如今一份像样的外卖均价普遍为30元+,不仅价格升了,而且分量也少了。有网友表示,某品牌的包装盒像洗过的T恤,吃一次缩水一次;鸡贼的还有计量方式,你以为外卖平台上标记的重量是裸重,其实是连盒带盖的总重量。即便加价,仍然难以保证不会遇上类似“牛约堡”加盟店脏乱差的问题。
外卖平台,线上线下何以疯狂反差?保证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就这么难吗?
幽灵外卖、黑外卖并非难以发现,实际上,它们早已成了外卖界“公开的秘密”。山东一博主直接喊外卖小哥带他们去干净的店,外卖小哥就能精准定位。甚至有外卖小哥心善,会通过平台私信用户:“下次别点了”“你懂的”。
外卖员都能发现“脏外卖”,平台却发现不了?显然不科学。
不仅纵容缺乏营业执照的“租”执照,甚至平台在算法排序上,也有意无意向小作坊倾斜。
比如,平台推荐排序规则,竟是以“活动力度大不大”“出单量”“出餐速度”这些数据为依据。然而,活动力度越大、价格越便宜、出餐速度越快的,成本也相对越低——最终平台算法推荐的,就成了小作坊乃至黑作坊的重灾区。
而外卖不断提价的背后,也有不断提升的平台抽成。今年7月,湖南连锁餐饮品牌“大碗先生”公开发布的一条“美团外卖平台抽佣费率上涨 外卖售价对应上调”的消息引发关注,把外卖平台的抽成问题摆上台面——从一开始的“千团大战”,美团利用重金补贴吸引商家入驻,到平台越做越大,佣金费率一涨再涨,从开始的5%提高到12%,再涨到20%以上。佣金不断提升、商家被迫压缩成本,“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外卖行业之痛。
口中的外卖,在效率的赛道上狂奔,却在安全的把控上“裸奔”。
这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有人说,大不了,不吃外卖呗?
的确,线下消费,干净又便宜。疫情之后,餐饮业迎来新的爆发期,但“疤痕效应”下,消费者的消费更加谨慎、需求更加刁钻:既要干净美味,又要性价比高。各大连锁品牌纷纷推出线下“穷鬼套餐”,要求薄利多销,甚至“赔本也要赚吆喝”。
对于很多打工人而言,外卖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下,他们的“刚需”就是效率,就是在工位上及时抚慰“抗议”的肚皮,补充卡路里后快速投身工作。而此时,有什么能比送到门口的外卖更“香”呢?
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需要社会合力。
除了加强对平台的责任监督,市场监管局联合骑手,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近日,沈阳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随手拍”活动,鼓励外卖骑手监督食品安全,共同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据了解,活动通过积分奖励机制,鼓励外卖骑手在配送过程中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或违规行为,立即使用手机拍摄并上报。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市场监管局则安排网络配送员兼任“食品安全监督员”,联合县委社会工作部为20名优秀骑手颁发“食品安全监督员”聘书,系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确保能够准确识别并报告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骑手和社区,这样的社会动员和监督模式,值得参考。
当然,在骑手、商家乃至打工人都在压缩一顿饭的时间时,不妨多一层反思:对连好好吃顿饭都顾不上的快节奏,要不要按个暂停键?
撰文/刘志杰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