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AI驱动的“信贷产品超级工厂”:区域银行数字化转型既要“小步快跑”也要“长期主义”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8-30 21:42

    ◎发展自营数字信贷业务之路并非一条坦途。投入有限、获客不足、人才紧缺、风控复杂、监管趋严⋯⋯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具体挑战需要面对。

    ◎对于资源禀赋和能力禀赋有限的区域性中小银行而言,利用地缘优势、较快的决策速度以及大量基层网点,探索整村授信、全民授信,发展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走“小而美”的差异化发展路线,成为重塑竞争优势的突破口。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张益铭

    基于视频流的OCR证件识别与验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帮助银行开展智能反电诈工作、用智能技术防范AI换脸……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问世,国内不少金融科技企业聚焦AI技术,在垂直行业应用领域进行探索的成果得到广泛关注。

    今年8月,在成都举办的“未来银行大会2024”上,面对来自全国逾300家银行高管,新希望金融科技CEO徐志华正式发布了公司核心产品天翔(CROS)智慧零售平台4.0版本。升级后的平台,在服务银行构建数字化自营信贷业务能力基础上,又增加了银行自营数字财富管理、自营数字信用付、自营积分商城等能力。

    此外,新希望金融科技的多项自研AI技术以及“银行信贷产品超级工厂”也在本次大会上亮相。该公司打造的AIOps技术底座,能够助力银行将自营信贷产品的应用与开发由人工审批流程化向智能生产模块化转变,原本以“月”计的信贷产品生产时间被压缩至分钟级,最短仅需不到10分,银行即可快速完成并推出一款纯自营的金融产品。

    新希望金融科技执行总裁高斌介绍,传统的“信贷工厂”是一种模式,侧重于通过流水线式方法提升审批效率,而“信贷产品超级工厂”可基于银行自有的标准化信贷产品,根据不同客群、不同场景、不同要素迅速调整信贷产品样态和服务模式,具有快速且多样化的产品生产能力。

    技术加码背后,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悉和判断。在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下,银行业产品和服务迅速向线上化转移,不但是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行,许多区域性中小银行也在纷纷寻求数字赋能,并积极发展自营信贷业务。将零售信贷业务数字化作为突破口之一,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已成为不少中小银行的发展思路。

    此外,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净息差持续收窄,中小银行也或将投入更多热情,从客户广泛、小额高频、收益率高、风险分散的零售信贷业务中挖掘新的业绩增长点。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2024年来看,在对公信贷定价缺乏弹性的背景下,零售贷款的增长将成为银行稳定资产端收益水平的关键。

    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自营数字信贷业务之路并非一条坦途。投入有限、获客不足、人才紧缺、风控复杂、监管趋严⋯⋯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具体挑战需要面对。

    息差收窄加速降本增效

    在今年的未来银行大会上,除了“信贷产品超级工厂”,新希望金融科技还展示了多项自研AI技术,例如手机扫一扫就能知道房屋情况的AI估值辅助工具、能够实时识别用户微表情用于胁迫等风险挖掘的AI分析系统等,并公布了其将人工智能领域“端到端”理念应用于银行风险管理的最新开发进展。

    “在大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根据市场变化特点,在多个环节推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创新产品,包括银行怎么样将信贷工厂打造得更加迅速,在几分钟内就能开发一个产品,服务银行提升经营效率。”新希望金融科技副总裁周智杰对记者表示。

    他口中的“市场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息差收窄带来的银行经营承压。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整体利率水平下行,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盈利能力指标之一的净息差持续收窄。2021年到2023年三年间,我国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共下降了39个基点,并于2023年四季度首次低于1.70%,降至1.69%。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再次创下历史新低。

    在我国,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收入主要靠净利息收益,净息差收窄无疑对商业银行净利润构成影响。

    这些无疑都是所有国内银行需要直面的挑战。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0.4%,相较今年一季度增速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

    “对各家银行精细化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周智杰表示,在未来可能要持续面对的低息差时代,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去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是中小银行不得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仅有大环境的压力,在他看来,随着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业务“下沉”,中小银行现在还面临着“新增客户”和“存量客户”这两大类客户的精细化经营难题,“银行也很卷,大家都在抢优质客户,不能一味靠价格战,获客、活客、留客全过程的精细化运营缺一不可。”

    某城商行科技部门负责人认为,目前国内中小银行在科技能力、数字化能力、业务能力、经营能力等方面相对还比较粗放。不过,从一些海外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结果看,推动了银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重塑银行核心能力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数字化转型提升专业能力,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实际上,近年来,许多中小银行已经开启模式和程度不一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从具体实践看,新希望金融科技执行总裁吕文勇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大致分为了“业务驱动型”“组织驱动型”“数据驱动型”“科技驱动型”四种形式。

    “总体来说,每家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发展等问题。”吕文勇表示,无论是运用科技治理体系和分散式架构从根本上提升科技对前端业务的快速响应能力,还是构建适应数字化运营模式下的组织运作模式,或者只是需要一个线上化运营平台来承载业务,每一种形式都有其优点,银行可选择最适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发展结构的方式来实现数字化发展。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仍存痛点

    从现实看,中小银行要想真正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首先不得不面对的就是资源投入问题。

    以AI在银行业的应用为例,《2024年金融业生成式AI应用报告》显示,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全球金融业的格局,一些创新的银行将从“采用技术的银行”迈向“最懂技术的银行”,并向“最懂银行的先进技术服务商”领域拓展。

    但该报告同时也指出,大模型开发和使用的高成本也是阻碍其在金融业应用的主要挑战。高成本来源包括高性能GPU一片难求、大规模参数带动的高耗电、大模型人才匮乏、数据安全下的本地化部署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一些预算紧张的小型银行无法使用。

    在金融科技预算和投入方面,与一年掏出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腰包”厚度自是相形见绌。

    据相关统计数据,2023年,有25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金融科技/信息科技投入金额,合计1970.12亿元。其中,6家大型银行合计投入1228.2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48%;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合计投入652.3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35%。10家城商行及农商行合计投入89.55亿元,平均每家投入金额仅为8.96亿元。

    即便投入远不及大行,但中小银行的科技部门管理者也常会面临被领导“灵魂拷问”的窘境:“花这么多钱,效果在哪儿?”

    “其实有时候,我们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还没有看到效果,项目就被领导否定了。”一城商行信息部门总监表示,在这背后,需要深思的不仅是数字化转型投入和成效之间的关系,周期也是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此外,在人才储备方面,中小银行也远不及大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国有六大行科技人员总数已超过了9万人。其中,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人员已达到3.6万人,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也均超过1万人。

    反观中小银行,即便是已经上市的城商行和农商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大多还是以“百”来计。虽然极个别城商行金融科技人才占比已超过两位数,但在员工总数有限的情况下,科技人才数量也只有一两千人左右。

    “大部分小银行在科技人才建设方面其实很尴尬。”一位西部地区城商行金融科技条线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数字化转型不是只靠一两个人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一定数量级的人才来支撑,但中小银行特别是地级市的小银行,在本地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搞研发的,特别是有一定技术背景和经验的人才,往往会倾向选择大城市发展,基本上不会愿意再回到三四五线城市。”

    该负责人指出,数字化转型要想真正做深入,一定是需要组织转型、业务转型、技术转型三位一体,需要高层自上而下变革的决心和动力,但中小银行背负着经营指标、市场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顶层设计、搭建系统、人才培养、数据治理等等是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银行并不愿意去折腾,“坦率地说,这也是中小银行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

    “大行在下沉,区域银行要做全民”

    此外,试错成本也是中小银行在转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说句心里话,大规模投入之后,谁又能保证一定可以‘卷’得出来呢?”一位民营银行中层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在成本越来越高、外部风险上升的当下,中小银行面对诸多现实压力,除非有强大的能力或者战略雄心,否则很难再大张旗鼓去做一些确定性不高的尝试。

    某城商行金融科技总监也认为,中小银行不可能像大行那样去投入,聚焦在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持续去改善,直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平台,或是一条可行之路。

    于是,业内出现了“大行在下沉,区域银行要做全民”的声音。对于资源禀赋和能力禀赋有限的区域性中小银行而言,利用地缘优势、较快的决策速度以及大量基层网点,探索整村授信、全民授信,发展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走“小而美”的差异化发展路线,成为重塑竞争优势的突破口。

    尤其是零售信贷业务,海量的客群、分散的风险、较高的收益,成为中小银行的发展机遇。

    德勤中国认为,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格局分化将持续对银行业带来挑战,各类金融机构在资本稀缺的环境中寻求新的价值来源和增长点。其中,零售银行业务是2024年优先战略考量之一。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也指出,从2024年来看,在对公信贷定价缺乏弹性的背景下,零售贷款的增长将成为银行稳定资产端收益水平的关键。

    从定价看。据兴业研究以国有六大行和招行、兴业、中信、民生、光大、平安等六家主要股份行为样本的统计数据,2023年,样本整体零售存贷利差为2.90%,整体公司存贷利差为1.76%,虽然双双在下降且两者差值收窄,但零售存贷利差仍高出公司存贷利差逾1个百分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3.15%。

    再看市场空间。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底,消费贷款余额达到1.1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8%,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增长。此外,涉农和普惠领域贷款也在持续增长。据央行数据,截至一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60.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

    据了解,新希望金融科技在2018年成立之初,便选择了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这条细分赛道,并首创了“整车交付”的服务模式,为银行提供全栈自主科技平台以及技术解决方案,以期帮助中小银行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我们有一句话,叫作把‘技术专利’变成‘普惠红利’,希望通过提供纯技术产品,让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银行都能拥有比肩国有大行的普惠金融数字化能力。”新希望金融科技品牌市场总经理叶友鉴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小步快跑”的另一面,一些“长期主义”也需要同步发展。比如,自主可控的企业级架构、持续的人才建设体系等等。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短期矛盾要辩证地来理解,“中小银行系统可能不少,可科技人员就那么多,如何通过AI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夯实自主可控发展是值得关注的。”

    同时,找到当下最优科技应用模式之后,是否还要继续以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视角去推动全流程的数字化变革?答案不言而喻。

    “当风口上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候,单一板块的数字化只是一个切口,还不足以支撑银行整体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徐志华在本次未来银行大会上就强调,面对利率下行、息差收窄等趋势,服务商业银行在存、贷、汇三大基础业务领域努力实现全面数字化,既是商业银行防范周期风险的必须,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昭衍新药:业绩说明会定于9月23日举行

    下一篇

    2023年交强险车均保费760.1元 同比下降0.4%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