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文明博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联播观察》推出《悠扬蜀韵》系列报道,聚焦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历史根脉传承的故事。
近日,《四川新闻联播》关注了四川文旅消费季上新,各地文旅纷纷展示出当地的新业态、新动能,在四川众多的优秀文旅资源中,非遗文化也同样受到关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攀枝花盐边县,去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匠心与智慧。
在攀枝花的盐边县有一个追赶太阳的民族,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织在衣服上,而漂亮的服饰制作要从山上的一片叶子开始。生活在高山上的傈僳族,自古有着用“野草”制衣的传统,你以为是把叶子串起来的草裙吗?当然不是,此处的“野草”很有讲究。
每年的七八月份,傈僳族人就会上到海拔1800米~3200米的山上去采集火草,别小看这火草,它背面白色纤维层可是制作傈僳族服饰的关键哦!轻轻拨起这层白色绒衣,快速捻动指尖,火草绒就能变身为细长的火草线。再搭配上麻秆加工而成的麻线,一台织布机就能织出独具特色的火草麻布。
“这个崩起的是火麻线,不停交叉的是火草线,这两种线织出来就是火草麻布。”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贺正芬给我们演示了传统的织布技艺。
布织好了,仅仅是有了制衣的基础。而每一件漂亮的傈僳族服饰,都离不开这一双双能绣出天地山河的巧手。
“以前我们的民族生活在山上,不识文化,就把眼睛看到的美的、喜欢的,都绣在衣服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是梯田,这是花、草、溪流,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是追赶太阳的民族。”直到如今,贺正芬都会时常带领傈僳族的女儿们来到山间,绣出眼中的美好。
没有图纸,不打草稿,针线就成了傈僳族人记录生活的画笔。每个图案都充满了情感和故事。除了传统的帽子、衣服和裙子,鲜艳的绣花口袋和两端有流苏的羊毛腰带,更是傈僳族服饰的“标配”。近年来,傈僳族服饰也登上了摩登舞台,这样一件件由野草制成的“纯手工”衣裳,汇聚了傈僳族儿女的勤劳与智慧,华丽无比。
“现在我们把制作衣服的手艺传承下去,也是想把我们傈僳族世世代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传达给更多人。”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贺正芬说。
记者:周柳青 胡奕钦
来源: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