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王月龙
据界面新闻记者从多家券商、基金公司了解到,一场针对社交媒体的自查自纠行动正在进行。
“公司正在开展员工自媒体自查自纠整改工作,所有员工包括实习生、外包员工都要检查自己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Bilibili、TikTok等海内外自媒体平台。主要是检查账号内容是否有不合规情况和不当言论,例如炫富、凡尔赛、黑嘴、公司人事管理、行业腐败、行业失德等问题,一经发现立刻修改或删除。”据了解,日前一家TOP 10的头部公募合规部门下发了通知,要求各部门、分支机构、全资子公司进行自查自纠。
“我们并没有发文件,但是部门总经理已经在部门群里进行了强调,要求大家各自管理好社交媒体,禁止在内容中泄露提及所在公司、职务、薪资、人事变动等信息。”另一家公募人士反映了类似情况。
“自小红书的‘八万姐’事件后,我们公司早在入职时就被要求填写自己的小红书、抖音、微信号、Bilibili等社交媒体的账号,合规部门会定期审查。”某头部券商员工说,公司员工手册中有明确要求需依法依规保守商业秘密、客户信息等非公开信息,即便在岗位变动甚至离职后,也要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保密义务。
不过,由于一些社交媒体并不需要实名验证,很难实现100%监管。该员工表示,据他所知,很多同事除了上报的“大号”外,还有“小号”。
“公司的技术部门已经实现了对员工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监控,爬虫程序可以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提取并存档。在间隔一定时间后,会对存档内容进行随机审查,如果发现问题,将及时反馈并处理。”北京某公募人士表示,“如果发布的内容涉及到公司内部机密,那么合规部门就要求员工进行修改或者删除等补救措施。该员工一般也会受到纪律处分,包括但不限于扣绩效、降职乃至开除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自2022年7月份,某公司员工被亲属在社交媒体秀出高薪引发巨大舆情之后,国内证券公司大都对于员工的个人社交账户管理进行了严格要求,亦有券商对于实习生社交媒体账户管理提出了纪律要求。据21财经从多家券商处了解到,“管理好社交媒体账号”是证券公司招聘实习生的基本要求,有的券商招聘人员会先行检查实习生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账号,对于乱发动态的,一般不予录用。
“券商现在已经处于风口浪尖,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舆情发生,如果应聘实习生社交账号内容非常活跃、随意,后续发生舆情的概率会相对较高。有鉴于此,这一类的实习生,我们一般不会录用。”某券商资深人士表示。
受访人士同时提到,实习生社交账号管控难度较大。“正式员工社交账号尚且时有问题出现,实习生账号管控难度更大。我们只能提醒实习生不能乱发动态,但如果其舆情风险意识过弱,执意发布,我们往往也无计可施。”
亦有人士透露,部分证券公司存在为数不少的“小黑工”,即非公司规范招聘渠道入职的实习生。此类实习生前期考察相对较少,其接收到的来自券商人事和行政部门的注意事项提示等因故不充分,存在管理疏漏,出现舆情风险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另据财联社,近期,一张“证券公司员工‘八小时外’行为规范承诺书”的截图,在网络广泛传播。截图显示,该券商要求公司员工承诺,在“八小时外”将严守党纪国法,恪守行业法规,树立良好形象。承诺内容涉及8个方面,其中包括“不在公共场所、网络空间发表不当言论,不制作、传播未经核实、歪曲事实的信息,不泄露不应公开的信息,”“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同时,该承诺书要求,员工在“八小时外”言行若违背上述承诺,愿意接受组织相应处理。
事实上,“八小时外”也是舆情高发地。不仅仅员工本身在加强管理,很多券商也在加强员工家属的日常管理,包括要求家属的朋友圈等都在管理之列,要求家属不能发与收入、公司制度有关等内容。
据证券时报,例如,2023年7月,深圳某基金公司旗下一位销售人员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因违背公序良俗被传遍网络,也因暴露太多个人信息而被网友挖到她当时所属的基金公司,由此将公司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再比如,一家基金公司品牌部人士透露,公司有位同事曾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分享生活的视频,这本来是私生活,但视频中的一些镜头却涉及到了公司基金经理的渠道路演片段,涉及到非公开内容。
“在我们监控到后,合规部门和该同事进行了沟通,对视频修改后再重新发布。工作隐私也是隐私,我们建议员工尽量在社交平台减少隐私信息的暴露,避免在公开平台上发布过多个人信息,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保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和个人隐私。” 上述品牌部人士表示。
今年1月24日,中证协曾向券商下发了《关于就进一步明确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相关口径征求意见的通知》,并同步下发相关口径调整的征求意见稿,要求在1月31日前反馈意见。本次即为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正式调整。
其中,中证协强调声誉风险管理有关要求,突出券商对员工社交媒体进行监督和引导的考察。券商要提交评估年度监督、引导员工正确使用社交媒体,避免员工发表不当言论损害公司及行业形象的情况说明。
编辑|王月龙 杜波
校对|孙志成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界面新闻、财联社、证券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