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水要注意时间和补水的量,不能等口渴了再去喝水。在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都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运动前要适量地补,可以让机体在活动时处于比较良好的水合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也要少量多次地补,这样效果更好。
◎运动之后要及时足量补水。一般来说,可以按照在运动过程中导致体重下降量的1倍到1.5倍进行补充。这时候补水不能一次喝太多,要少量多次。如果在大量出汗之后一次性大量喝水,可能会引起低血钠。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每经编辑 陈旭
6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
21日正值夏至,是盛夏的起点。夏至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雨水多、湿气大,在此期间应掌握一些防中暑、合理膳食、慢病防治等健康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在发布会现场提问:“夏日炎炎,大家常常一走动或一运动就会大汗淋漓,因此夏季补水十分必要。对于公众来说,怎么合理饮水?”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水是生命之源,正常人每天都必须喝一定量的水来维持健康。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机体会产生一些应激反应,比如体温升高。运动之后会大量出汗,体内的水分丢失增加,同时还会带走我们体内的一些盐分,这种情况下要及时进行补充。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刘兆平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在运动、出汗等情况下怎么补水。首先,要注意补水的时间和补水的量,不能等口渴了再去喝水。在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都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运动前要适量地补,可以让机体在活动时处于比较良好的水合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也要少量多次地补,这样效果更好。
刘兆平表示,对于那些长时间运动,比如徒步等户外活动,因为时间会很长,所以建议参与者一定要带足了水,每隔20分钟左右定量补水。
而在运动之后,要及时足量地补水。一般来说,可以按照在运动过程中导致体重下降量的1倍到1.5倍进行补充。这时候补水不能一次喝太多,要少量多次。如果在大量出汗之后一次性大量喝水,可能会引起低血钠。
刘兆平表示,要选择合适的补水产品和补水方式。通常白开水、淡茶水是比较好的选择,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一些柠檬片或者薄荷叶来调一下口味。也可以选择一些传统的解暑饮品,比如酸梅汤、绿豆汤。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饮食性补水,在平时生活中通过喝汤、吃一些水分较多的水果,也可以达到补水效果。
刘兆平介绍,大量出汗之后,建议可以选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果活动时间比较长,消耗能量比较大,建议大家可以补充一些含糖的电解质饮料,但不建议选择那些含糖量很高的饮料。一般来说,3%到8%的糖含量是可以的,可以通过阅读营养标签来选择合适的电解质饮料。
“这样,在补水的同时,可以补充丢失的一些盐分以及消耗掉的能量。另外,我们经常看到身边有一些朋友比较喜欢在运动后或者大量出汗之后,喝一些含酒精或者含咖啡因比较高的饮料,其实并不可取,这样非但达不到补水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刘兆平表示,在高强度运动之后,喝一些含有酒精的软饮料或啤酒,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增加排尿,并可能引发运动后脱水的风险。
刘兆平强调,在高强度的运动之后,如果喝一些咖啡因含量较高的饮料,比如含咖啡因较高的奶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运动之后的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进而还会引起一些其他不适反应。所以,在夏季高温天气运动或者大量出汗之后,不建议用一些含酒精或者含咖啡因很高的饮料来进行补水。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户外劳动者如外卖员等群体特别容易中暑。关于如何防范中暑,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主任樊晶光介绍,每年到了高温酷暑季节,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室外露天作业的劳动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可以调整作业时间的,应该适当调整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作业或外出活动。对于外卖小哥等难以调整作业时间的从业人员,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穿戴一些防晒服、遮阳帽,避免阳光直射皮肤,还可以随身携带类似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多喝一些淡盐水、含有电解质的清凉饮料,要少喝含糖或碳酸的饮料。
三是注意饮食起居,平时要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多吃一些含水分比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要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这样可以让身体得到放松,也有利于防范中暑等风险的发生。
“每天尽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持续工作一段时间后,一般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缓解疲劳,这样也能提升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樊晶光说。
四是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特别是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还有一些不适合高温作业的劳动者,最好不要从事高温室外的露天作业,避免引发意外。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宣璋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