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玉雯 每经编辑 马子卿
6月14日,央行发布了2024年5月信贷和社融数据。记者注意到,5月人民币贷款新增9500亿元,尽管环比多增2200亿元,但同比少增了4100亿元。多位受访专家认为,5月新增贷款同比大幅少增,既有信贷“挤水分”的因素,也折射出当前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依然不足。
尽管信贷表现较弱,但在政府债券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拉动下,5月新增社融规模为2.07万亿,结束了上月罕见的新增社融为负的现象,同比多增5092亿元,环比大幅多增2.14万亿元,社融增速回升至8.4%。此外,市场关注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继续低位运行。5月末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较上月末下行2.8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Wind、东吴证券研究所 杨靖制图
新增信贷延续低位
记者注意到,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由此计算5月新增信贷9500亿元,尽管比上月的7300亿元有所恢复,但同比少增4100亿元。
分部门来看,5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400亿元,同比减少11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572亿元,环比分别多增2900亿元、900亿元和负4809亿元。
住户贷款仅增加757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6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14亿元。多位专家认为,5月新增贷款同比大幅少增,既有信贷“挤水分”的因素,也折射出当前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依然不足。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5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和居民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其中,企业贷款同比少增表明金融“挤水分”的影响在延续。同时,当前国内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仍有波折,融资需求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也不利于企业贷款需求释放;居民贷款需求不振则主要源于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以及居民消费信心不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认为,从结构来看,零售贷款依然偏弱,居民购房意愿下滑对中长期居民贷款的影响还将持续,“五一”假期也未能带动居民短贷增长;而对公贷款方面,中长期贷款连续三个月同比少增,结合5月制造业PMI重回荣枯线下方,背后指向企业盈利空间收窄,生产投资意愿边际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5月票据融资规模较高。明明团队认为,虽然这存在一定的“冲量”因素,但也应当辩证看待票据融资在信贷总量中的占比变化,正视票据对于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预计未来票据融资的规模和占比都有提升的空间。
新增社融扭转颓势
5月新增社融规模为2.07万亿元,结束了上月罕见的新增社融为负的现象,同比多增5092亿元,环比大幅多增2.14万亿元,社融增速回升至8.4%。多位专家表示,在信贷表现较弱的背景下,5月社融同比大幅多增,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拉动。
王青提到,5月国债到期量从上月的1.18万亿大幅下降至3100亿,而当月超长期特别国债开闸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明显提速,共同推动政府债券融资从上月的负增937亿回升至正增1.23万亿,同比多增6682亿。
除政府债券外,5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去年多增2457亿元。不过,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涛认为,对这一数据应客观看待,一方面,近年来5月企业债发行都相对平淡,明显低于前4月,5月新增规模并不算太低;另一方面,受城投债发行大规模取消影响,去年5月的企业债券融资基数过低,净减少2144亿元,导致今年5月原本不高的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却带来近2500亿元的多增。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近期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对社融增速形成稳定支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财政政策正加快落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不断优化。后续,伴随专项债继续放量提速、超长期特别国债延续发行、表内贷款投放企稳,年内社融增速或呈现先升后降的震荡走势。
M2和M1“剪刀差”扩大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较上月末下行2.8个百分点。5月末,M2与M1增速“剪刀差”继续扩大。
记者注意到,M1连续两个月快速下行且处于同比负增长状态。明明团队认为,M1同比增速再度下探,主要原因包括:一是M1统计口径不包含居民活期存款等资金,使得M1对企业活期存款变动更为敏感,参考意义弱化;二是存款“手工补息”的监管影响仍在发酵,这一点从居民和企业存款同比少增约8000亿元,而非银存款多增8400亿元中可以侧面印证;三是经济修复面临一定的压力,目前企业预期偏弱,资金的活化程度较低。
王青表示,5月末M2和M1增速的“剪刀差”扩大至11.2个百分点,为2022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近期M2与M1增速“剪刀差”持续处于高位,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低迷背景下,居民购房需求下降,居民存款向房企活期存款转移受阻;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经营投资活跃度偏弱,资金“活化”比重下降。
明显偏高的M2与M1增速“剪刀差”表明,当前亟须通过有效刺激内需提振实体经济活跃度,特别是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等,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