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赛道的瓶颈与蓝海丨未来产业系列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5-29 15:28

    每经编辑 张凌霄    

    2015年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如今,火箭“排队”等发射的盛景,正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上演。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其强调积极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未来这两大赛道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日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主办,包括蓝箭航天等众多头部企业参与的“未来产业系列—航空航天产业论坛上,产学研界代表的声音可以窥见一斑。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市场、人才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今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蓝箭航天是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的亲历者,副总裁高永宏表示,蓝箭航天2015年成立和开始组建团队,2017年明确了液氧甲烷为动力的发展战略,2019年发动机试车成功,经过不断的沉淀与打磨,2023年7月,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蓝箭航天液氧甲烷发射工位成功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朱雀二号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款成功发射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八年成一箭,商业航天绝对是需要耐心地长周期投入的行业。

    回顾期间的种种艰辛,也有不少朋友问民企参与到航空航天领域能解决什么?“国家队部署的更多是太空战略,如探月、探火、深空探测等。商业航天第一解决进入太空的成本问题,第二解决批量化生产与发射问题,大幅提升进入太空的能力。”高永宏介绍。

    钛禾智库创始人、CEO刘畅则从产业观察者的角度,总结了几个显著的变化。其一,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在过去几年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二,一大批创业企业迎来茁壮成长,其三,投资资本在经历一轮起伏后,近两年有更多的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商业航天企业;此外,在产业链层面,民营企业拥有更多进入航天配套产业链的机会。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建设,无论是航天强国建设还是越来越多民企进入到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这样的赛道,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人才。正如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陈伟球所说:有人才有一切,有人才才有未来。他介绍道,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坎坷和波折,其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从高校角度看,整体性从事航空航天的单位增加了,与之相对应,大学培养的学生也持续增加。因此,航空航天生态体系的逐步完善,高校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为例,在人才培养外,科技成果转换方面也是成果显著。“我们与诸暨市人民政府、浙大控股集团共建了浣江实验室,主要面向航空航天产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经孵化了16家跟航空航天产业有关的企业。”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小云教授对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共识:服务国家需求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最高使命。“今天所有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需要多学科汇聚,高校逐渐打破学科边界,将人才链嵌入到创新链、产业链中去。”加上产业政策和资本都开始形成“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共识。未来面对这样的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生态系统将不断发育成型,“我认为它会形成滚雪球效应,速度越来越快”。

    而对于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瓶颈,人才和市场成为嘉宾们的两大共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学术主任金珺表示,目前行业需要的是具备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战略型人才,也非常期待在航天产业有更多的突破性的创新,带来更多颠覆性技术。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蓝海在哪?

    近年来,以亚马逊公司、微软公司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企业,同以SpaceX为代表的新兴卫星互联网企业融合,推出了面向空间信息传输、存储、挖掘、利用的云服务,以降低卫星运营成本,提升空间信息价值,带来新的增长点。

    空间应用产业不断壮大,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太空变得可实现,在轨服务、太空旅游等新型空间应用加速涌现,空间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空间应用的模式及形态不断丰富,推动空间资源竞争向月球、小行星甚至更远的深空延伸。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合伙人范丹莺表示,公司一直秉持创业的初心,以人工智能和航天工程结合,做更聪明的卫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范丹莺及其创业团队发现了海外卫星市场的蓝海。“我们发现整个航天产业中,中美两国的技术在全球属于第一梯队,但是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他们也有这样的需求,但他们的技术还不够先进,人才也不够多。同时他们也很想参与到这个事情当去,发现了这个商机以后,尝试去做了海外市场。”

    而聚焦当前热门“低空经济”赛道的浙江极客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的“便携式极客桥照明无人机”曾在土耳其地震救援、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甘肃地震救援等重大应急事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浙大EMBA校友胡克飞表示,目前极客桥照明无人机除了应急救援领域以外,也往更多生产经营领域去拓展,如,晚间影视拍摄,户外旅行、高尔夫球场等。

    鹏鹄物宇主要业务是全球低成本卫星物联网运营。鹏鹄物宇创始人、CEO兼CTO徐佳康表示,中国有60%的国土面积没有被地网覆盖,放眼全球,则有超过90%的面积。而恰恰是这些地方产生了资产监控、环境监控等需求,需要卫星物联网的应用。“因此我们认为卫星物联网是一个好的方向,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把卫星物联网中的通信系统做好,把地面通信技术和产业链积累应用到卫星通信,既实现产业链共融又实现技术升级,从而降低终端和资费成本,实现全球全域的万物互联。”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战略发展部部长王吉旭在分享中提到,杭州中心的定位是航天五院在长三角区域的空间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平台,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致力于打造面向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和商业航天的卫星核心单机及部组件制造基地。截至目前,杭州中心已迅速建立了部分卫星核心单机及部组件批量化、低成本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相关产品已在轨验证。后续,杭州中心面向商业航天,将进一步利用政策和资本的力量,提升产品研发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而对于空间技术方向的创业者而言,对人才的孜孜以求,仍然是这些创业公司和研究机构所追逐的。

    正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所说,当下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已很难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唯有多学科交叉,才能够协同攻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学科交叉BEST战略”就是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将商业、工程、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互融互促。

    此次多学科交叉融合“未来产业论坛”,则更突显了进一步打破边界,以商学教育创新变革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赣锋锂业:第一代固液混合电池已初步实现量产,可以通过针刺安全性能测试实验

    下一篇

    “5月31日静待揭秘”!享界S9最新海报发布,“享界”商标已向北汽新能源转让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