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新办发布会分享“四川经验”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5-27 18:35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每经编辑 段炼 陈星 陈旭    

    5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 切实担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四川使命”有关情况。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在发布会上介绍,四川历来是国家的战略腹地,是人口大省、科教大省、经济大省。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增长6%,增速在排名居前十位的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今年一季度增长6.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我们与重庆共同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黄强表示,在“双圈”建设中,四川突出“一体化”和“高质量”,强化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的联动,优先推进成渝主轴发展壮大。

    “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去年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2万亿元。”黄强强调。

    CFF20LXzkOwI5qicYIDCkjbXY17ibaRBrDLUZDF9HuWK7soLAxl0F4BCwMwzibxwC8fwZicHm1ohR50HFP7sROOibeA.jpg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去年四川在铁路、公路等领域

    投资居全国第一

    黄强在发布会上介绍,四川虽然是西部省份,但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并且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

    “我们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川高校137所、科研机构369家,近年来国家又布局了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5个。”

    CFF20LXzkOwI5qicYIDCkjbXY17ibaRBrDTF7xrIPznWp08us9mxgGVU1TvVnPATgAA7Sok44fd0N8WW4cjfBpGw.png

    四川省省长黄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黄强介绍,四川立足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开展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把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和推广应用,打造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和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

    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四川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组建了技术创新中心或者创新联合体,让“实验室”牵手“生产线”,大力鼓励、激励、包容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在重视“从0到1”创新的同时,还注重“原点突破式”创新,让更多科研成果加快变成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

    与此同时,四川的传统产业规模也比较大,并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壮大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四川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四川加大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去年工业投资增长22.3%,铁路、公路投资全国第一,在建水利工程总投资为历史之最。

    在消费领域,四川着力激发消费潜能,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汤尤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激活了体育、文娱消费,现在成都的球赛、演唱会一票难求。

    此外,四川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长江黄河干流四川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实现一江清水向东流。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坚持把科技创新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质量发展”作为高频词出现了30多处。

    黄强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思想认识上,四川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红绿灯”,发展必须是、也只能是高质量发展。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全省各地“比一比、赛一赛高质量发展的真成绩”。

    在工作抓法上,四川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不放,坚持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一体推进。

    四川创新资源丰富,并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组建了技术创新中心或者创新联合体,让“实验室”牵手“生产线”,大力鼓励、激励、包容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在重视“从0到1”创新的同时,还注重“原点突破式”创新,让更多科研成果加快变成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

    黄强举例说,重型燃气轮机是很多大国重器的“心脏”,东方电气集团13年磨一剑,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机轮机实现了商用,打破了国外垄断,被媒体誉为中国“争气机”。

    “目前,我们已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氢、钒钛、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了多个重要产品。”黄强表示。

    在突破口上,四川坚持以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工作推不动要靠创新,创新推不动就必须靠改革。我们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小切口、大纵深,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争取最大的效果。”

    黄强举例说,川藏铁路是人类历史上难度最大的铁路工程,正在建设的雅安至林芝段要穿过七条河流、八座山峰、200多个活动断裂带,可以说是在崇山峻岭中修建“巨型过山车”。四川探索打造新型举国体制“试验田”,由企业和地方共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把不同体制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已经和正在攻克这一世纪工程的世界性难题。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川渝正共建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个年头,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正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亮点。当前川渝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

    对此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介绍,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以来,硕果累累。2023年“双圈”经济总量达到了8.19万亿元,以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6.5%的经济体量,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腹地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川渝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携手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四链”融合,启动实施了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已经迸发出“1+1>2”的协同效应。

    “我们着力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元级的‘当家’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品牌培育等方面协同发力,世界级产业集群崭露头角。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四川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量居全国第三,全球近20%的柔性屏幕贴上‘四川造’标签。”代永波表示。

    川渝产业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地注重打造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400余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相互服务整车配套,全域配套率达8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四川时代和重庆长安汽车共同组建时代长安,“四川造”的动力电池正源源不断地装上“重庆车”。

    四川和重庆正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共同打造了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地暗物质实验室、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生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正在加快推广应用。当前,两省市一体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积聚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努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川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可爱的大熊猫、神秘的三星堆、神奇的九寨沟,每到节假日,都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CFF20LXzkOwI5qicYIDCkjbXY17ibaRBrDS2biciayoVbAad3kQxVJEUovox18ib7fWSl0MjvJrhBwsAU1HzfibiaQskQ.jpg

    嘉宾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观看新出生的大熊猫幼崽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四川省副省长左永祥在发布会上介绍,四川文旅的美誉度是古已有之。近年来,四川加快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四川文旅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来川旅游的人数达到了4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9.5%。

    一方面,四川推动古蜀文明、三国文化、红色经典、人文巨作交相辉映。“一门三词客、家风万古传”的三苏祠,通过举办系列的展演活动,带动家风文化走出历史、走进生活,诠释了中华儿女博大的家国情怀。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去年7月新近落成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接待能力比以前扩大了3倍,但是预约人数仍然是天天爆满,从新馆落成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

    另一方面,四川分外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努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修路架桥,完善“快旅慢游”的交通体系和旅游接待配套设施,昔日遥远的风景现在是说去就去,游客的体验感、往来的便捷度显著提升。

    比如今年川青铁路成黄段通车后,成都到九寨沟的通行时间从10个小时压缩到3个小时,“早上都江堰,下午九寨沟”将变为现实。

    四川还推陈出新,加大冰雪温泉、阳光康养等多样化旅游产品的供给,过去冰雪资源是“养在深闺”,现在“赏蜀山冰雪,享攀西暖阳”引发了新的旅游热潮,去年冬季旅游,全省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32%和36%,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同时,四川还突出地方特色,评选推出天府旅游名县、名品,打造了“夜游锦江”“绿道骑行”“徒步穿越”等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打飞的、乘高铁到四川,吃火锅、住民宿、看熊猫、看演唱会是现在广大游客到四川一种很具活力、很具时尚感的旅行体验。奔赴一场演唱会,跟着音乐去旅行,成了四川文旅的新现象。“五一”期间,成都举办了“仙人掌音乐会”,3天时间吸引了6万观众,来自省外的观众占比超过了60%。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加快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

    四川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及天然气资源,清洁能源得天独厚。为此四川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将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代永波在发布会上介绍,四川是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水电装机约1亿千瓦,装机规模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

    四川更大的优势还在于水风光互补,水电资源集中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江”流域,同时也是风光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为此四川正在推进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建成以后装机规模约8000万千瓦。

    与此同时,四川还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枢纽。目前,已建成7条特高压直流、9条500千伏交流的送电通道。近十年来,累计向长三角地区外送绿电超过1.4万亿度。去年四川外送华东地区的电量,相当于当地600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量。

    四川也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向省外输送天然气占年产量的40%,去年输送了223亿立方米。“我们正携手重庆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的产能基地,将更好服务国家西气东输的战略。”代永波说。

    此外,四川在制氢装置、储氢装备、加氢设备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也为发展氢能提供了良好条件。今年3月份,成都造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了运行试验,每天有上百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成渝高速路上疾驰。为此,四川把发展绿氢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来抓,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四川历来是国家的战略腹地,是人口大省、科教大省、经济大省。四川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加快建设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去年粮食产量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 

    四川今年夏收情况如何?近年来在端稳“饭碗”方面有什么好做法?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作为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千方百计稳政策、稳面积、增单产,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四川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CFF20LXzkOwI5qicYIDCkjbXY17ibaRBrD8TXuloXic395bcjiaUeULY0v3Q5eByQu7IHrjY3Nia8kh7ibTJMcYIRWzA.png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 图片来源:国新网

    黄强介绍,四川去年出栏生猪6600多万头,稳居全国第一。天府粮仓首先得有天府良田,四川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这个“命根子”,去年净增50万亩耕地,复垦了4.2万亩撂荒地,做到应种尽种。

    黄强表示,不仅要仓里有粮、盘中有肉,四川树立大食物观,想方设法让百姓餐桌更丰富、让农民增收更多元。四川油菜籽、马铃薯等15项农产品产量全国第一,着力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资阳市“种”出了全国七成多的柠檬,去年出口规模达到1.28亿元。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市把“小泡菜”做成了几百亿元的“大产业”。

    “四川林地面积3.8亿亩。我们率先启动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向森林要食物。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原始青冈林下,每年能产约4000吨松茸,松茸非常鲜美,被称为‘菌中之王’,农户采摘松茸,多的每年能有10万元收入。”黄强介绍。

    竹子全身是宝,竹材可替代塑料和木材,是千亿级的大产业。四川有全国1/5的竹林。四川大力推动全竹利用、全链开发,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的“风景线”和“致富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四川正在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积极推进“蓄水于山”“摇钱于树”“藏粮于林”“固碳于木”,努力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

    记者|李宣璋

    编辑|段炼 陈星 陈旭

    校对|卢祥勇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注意!三环集团将于6月20日召开股东大会

    下一篇

    报省委批准,落马女官员杨翠杰被处理,案件细节曝光!她曾任财政局局长、副市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