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刘明涛 每经编辑 彭水萍
在连涨数周后,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本周迎来调整。其中,沪指周线5连阳终结!恒生指数则连跌4日,最终,每经品牌100指数周跌3.5%,以926点报收。不过有机构指出,在震荡巩固后,市场有望重新迎来震荡上行格局。
本周初,A股主要指数震荡走强,沪指再创年内新高,但涨势未能延续至本周五,指数随后震荡下行,最终沪指失守3100点,三大指数本周均跌超2%。
周K线方面,上证指数下跌2.07%,以3088.87点报收,深证成指下跌2.93%,以9424.58点报收,创业板指下跌2.49%,科创50指数下跌3.61%,北证50指数下跌0.8%。每经品牌100指数也下跌3.53%,以926点报收。
从市场基本面来看,当前楼市优化调整政策加速落实,国债发行节奏加快,夯实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不过当前宏观与微观之间仍有“温差”,后续更多需求端政策有望陆续出台,促进经济平稳恢复。
另外,美联储降息预期回落,降息的紧迫性持续下降。不过总的来看,当前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处于收敛,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展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
有券商机构指出,短期稳地产政策的落地强化了市场对经济和政策的预期,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带动实物工作量持续修复等因素将支撑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市场有望在震荡巩固后,重新迎来震荡上行格局。
从本周每经品牌100指数成分股表现来看,联想集团和拼多多周涨幅分别为8.22%和5.09%,表现相对较强,而另外有20只个股涨幅在5%以下,其中银行板块整体实现上涨,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以及中信银行涨幅靠前。
资料显示,浦发银行风险管理实施“控新降旧”,当前不良压降效果明显,为中长期经营不断减轻资产质量包袱,且公司立足长三角,区位优势持续巩固,叠加当前主动调整客户、业务结构,经营质效有望逐步提升。
而新管理层到任后,浦发银行战略路径逐步清晰,经营动能有所修复。浦发银行聚焦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并在2023年四季度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其去年四季度贷款新增963亿元,增量占全年82%,并同比多增1136亿元,“百日攻坚”成效显著。
兴业银行兴业体制机制灵活,围绕“商行+投行”布局,以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为方向,不断推动业务转型,目前公司表内外业务均衡发展,ROE始终处在股份行前列,公司提出未来将打造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金色名片。公司目前整体业绩稳中向好,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转正,净利润降幅收窄趋于平稳。资产平稳增长,对公贷款表现亮眼,价量属于同行业较好水平。拨备计提增厚,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而中信银行背靠大型央企中信集团,对公客户基础深厚,同时表外理财增势亮眼,稳居市场第三,高于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公司通过丰富产品货架,表外理财和表内存款有望形成良性互动,客户黏性的增强可带来更多低成本资金,从而减少高息揽储,不断压降负债成本。
此外,中信银行以“342强核行动方案”为指引,紧密围绕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开展工作,取得良好经营成效。作为上市央企,受“中特估”政策逻辑、“业绩稳定释放”商业逻辑双重驱动,后续估值仍有修复空间。
除了个股投资价值凸显外,银行和金融类相关ETF也值得关注,比如银行ETF华夏(515020)、银行ETF易方达(516310)以及金融ETF(510230)等。
从投资逻辑来看,银行股2023年下半年以来PB估值全面“破净”,其中城投和房地产风险是核心影响因素。随着城投化债缓解流动性风险,房地产政策进一步宽松,将强化资产质量改善的逻辑,打开估值上限,看好优质银行股估值重回1.0xPB以上。
同样,2023年下半年至今,银行红利逻辑持续演绎,当前银行红利空间较大,五大行平均股息率仍达5.3%。伴随2023年“中特估”行情+2024年红利资产行情,国有五大行平均股息率由2023年初的7%左右下行至5.3%,但当前股息率对应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300bp左右的溢价,银行红利空间仍较大。
据了解,银行ETF华夏(515020)和银行ETF易方达(516310)追踪的是中证银行指数,中证银行指数为反映中证全指指数样本中银行行业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为投资者提供分析工具。该指数成分股分布于银行业,平均市值较大。
中证银行指数主要权重股
从中证银行指数权重股来看,其主要权重股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浦发银行等均为每经品牌100指数成分股,具有覆盖投资意义。
而金融ETF(510230)则是追踪上证180金融股指数,该指数从上证180指数中挑选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行业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同样以反映上海证券市场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上证180金融股指数主要权重股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