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小聪 每经编辑 肖芮冬
自2019年证监会宣布设立“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以来,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
在这期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2019年5月的约13.7万亿元,增长至今年3月底的约29.2万亿元,增幅超过100%。
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基金投资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同时投资者的一些投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
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2年度)》。《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调查呈现出的投资者行为数据,可能有一些超越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认知。
先来看投资者投资公募基金的出发点。调查报告显示,投资者进行公募基金投资时,养老储备是其首要考虑的储备需求,比例达到56.6%,明显高于2020年的调研数据。
其次是财富管理储备需求,比例达到55.9%。教育储备需求和应急储备需求也有所提及,比例分别为33.4%和26.9%。
而具体到产品上,基金的投资品种较多,单单大类就涵盖了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等。进一步细分,更是包括了普通股票型、被动指数型、偏股混合型、偏债混合型等产品。
调查数据显示,在公募基金投资品种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较为突出。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不包括指数型基金)被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个人投资者(65.6%)选择为公募基金主要投资品种,不过相比于2020年超74%的比例,下降比较明显。
其他债券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被动或增强型指数基金(不含ETF)、混合型(平衡混合型)的选择比例分别是29.9%、27.7%、22.9%,相比于2020年的数据同样有明显下降。
另有43.3%的受访者选择混合型基金(偏股混合型),依次有22.4%、18.7%、13.4%的投资者选择ETF、货币市场基金和混合型(偏债混合型);选择FOF基金、QDII基金、其他类型基金的投资者比例均不足10%。
那么,对于上述这些基金,投资者又是如何作出投资决定的呢?
接受调研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选基考虑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基金自身的业绩表现、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基金经理排名及投资能力。其次是产品投资风格的稳定的、基金投资策略、基金公司规模等。此外还会考虑购买是否方便、基金费率等因素。
此外,在投资时机的选择上,受调查的个人投资者表示,在投资公募基金时,他人投资行为对个人投资时机选择的影响较小,“他人强力推荐”和“身边的人都在买基金”的比例分别为20.6%和9.0%;而个人判断和实际需求对时机的影响程度较高,其中,“大盘正下跌,有抄底机会”情形是首选的购买时机,比例达到43.0%;“希望让闲置资产保持增值”的比例为39.0%;“自己发现某只基金表现非常好”的比例为38.2%;“大盘正上涨,看好市场情形”的比例为35.0%。
再具体到投资基金的数量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半以上的投资者倾向于分散配置,持有基金的数量在5只以上。
具体来看,调查数据显示,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的数量总体呈倒三角形,持有公募基金数量越多,则投资者数量所占比例越少。近半数投资者(44.6%)表示持有基金少于5只,持有6~10只的投资者占比25.5%;另外,依次有12.3%、6.5%、7.0%的投资者选择持有11-15只、16-20只、21只及以上。
而在持有基金的时间长短方面,总体来看,单只公募基金持有期为1~3年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最大,为41.8%;平均持有时间为4~5年、6年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占比分别为15.0%、9.7%。整体来看 ,持有单只公募基金平均时间超过一年的投资者总计占比66.5%。
记者还注意到,尽管他人投资行为对投资者的投资时机选择影响较小,但是在专业的投资服务和建议上,投资者的需求还是比较明显。
调研报告显示,在基金投资顾问提供的资产配置服务方面,20.6%的投资者表示“很需要”顾问服务,39.9%的投资者认为“提供投资建议”即可,上述两类投资者合计达到60.5%。此外,还有21.6%的投资者表示“无所谓,可自行投资”,8.8%的投资者“有兴趣但是还不了解”;仅有9.1%的投资者明确表示“不需要”顾问服务。
另外,接受调查的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对基金定投持肯定态度。认为基金定投“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是一种省心省力的投资方式”的被调查者,占比为64.5%;16.9%的投资者认为基金定投“和一般的基金投资没有区别,随着大市涨跌”;仅13.6%的投资者持负面态度,认为“基金定投不如一般的基金投资、不如自己选择”。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