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海慜 每经编辑 赵云
近期,多起并购重组事件持续在行业内落地推进,市场对券商板块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
最近几个交易日,A股券商板块出现了颇为“离奇”的一幕,5月8日至5月13日,连续4个交易日,国泰君安与华泰证券的收盘价竟完全一致。
虽然不排除纯属巧合,但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几天此现象在股吧引发投资者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这可能是在释放某种“合并”信号。目前看来,这样的猜测并无事实依据。
有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两家券商之间发生兼并重组的可能性较低。
另有行业人士则认为,这两家券商分属两个不同的国资体系,内部情况比较复杂,整合难度较高。相比之下,同一国资体系旗下的券商发生合并的可能性更高。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上海国资委旗下有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鑫股份等上市券商。华泰证券则属于江苏国资委旗下。
5月8日至5月13日,连续4个交易日,国泰君安与华泰证券的A股收盘价完全一致,此现象在股吧等社交媒体上引发投资者热议。视觉中国图
社交平台上有不少讨论
5月8日,国泰君安与华泰证券收盘价均为13.71元;5月9日,二者收盘价均为13.80元;5月10日,二者收盘价均为13.88元;5月13日,二者收盘价均为13.95元。
5月14日,收盘价终于不一样了,国泰君安收于13.93元,华泰证券则收于14.01元。
国泰君安于2015年6月登陆A股,华泰证券在A股上市的时间则为2010年2月。Choice数据显示,自2015年6月以来,累计2000多个交易日里,这两家公司的A股收盘价只出现过5次“撞车”的情况,其中有4次“撞车”连续发生在最近几个交易日,因此的确是极小概率事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天,上述情形在股吧等投资者聚集的社交平台上引发不少讨论。不少投资者评论道,这可能是在释放某种“合并”信号。
然而,上述投资者的猜测和评论大多缺乏实际依据。
记者注意到,2023年以来,多位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询问华泰证券是否有并购重组的计划。对此,华泰证券在互动平台上的回答通常是,后续若有并购重组等重大事宜,公司将严格按相关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而截至目前,无论是国泰君安还是华泰证券都没有相关并购重组的公告披露。
总之,上述接二连三的巧合在5月14日暂告段落。上述现象也仅限于A股,两家公司H股最近几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都不相同。
行业曾经历四轮并购潮
政策催化下,2024年以来,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一大焦点,支持头部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也是一种风向。不过,截至目前,证券行业有实质性并购动作的都是一些中型券商,例如正在行动中的国联证券、浙商证券等。
近30年,证券行业经历了四轮并购潮,一轮是1995~2002年的“分业经营”并购潮;二轮是2004~2006年的“综合治理”并购潮;三轮是2008~2010年的“一参一控”并购潮;四轮是2012至今的“市场化”并购潮。
历史上,不少现在的头部券商曾抓住政策机遇,通过并购重组得以发展壮大,中信证券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也享受过并购红利。1999年,由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通过新设合并、增资扩股组建成立国泰君安证券;2005~2006年,华泰证券收购亚洲证券、联合证券。
从证券行业并购历史来看,数量最多的案例是大券商收购小券商。两家规模相差不大的大型券商之间的合并,往往涉及情况较为复杂,也不乏失败案例。例如,2004年9月,中信证券曾要约收购广发证券,彼时两家券商体量相当。这一举措遭到广发证券员工抵制,由广发证券员工集资成立的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了反收购计划。随后通过一系列增持,辽宁成大、吉林敖东与深圳吉富共同组成的“反收购联盟”形成对广发证券的绝对控股地位。2004年10月,中信证券收购计划宣告失败。
据媒体报道,2002年,业内曾有消息称,国泰君安将收购东方证券,而在东方证券时任管理层坚决抵制下,上海市金融工委否定了国泰君安收购东方证券方案。
此外,即使是一些目前来看比较成功的合并案例,具体执行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例如中投证券被中金收购后,经历了人员大量流失的阵痛期。
目前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的体量也较为接近,最近几年围绕行业第二位置的争夺,两家券商可谓各有胜负。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国泰君安有4年的净利润排名行业第二,从2021年起,华泰证券则站稳了行业第三的位置。不过2023年年报显示,华泰证券实现了对国泰君安的超越,业绩排名升至行业第二。2024年一季度由于华泰证券业绩下滑更多,国泰君安重新夺回了行业第二的位置。此外,在营收规模上,近年来两家券商也较为接近。
就上述现象及国泰君安与华泰证券之间合并的可能性,某券商非银首席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两家券商之间不太可能发生合并,我问过很多人。”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