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范文清
在5月4日结束的北京车展上,雷军、周鸿祎成了最热的流量明星。两人所到之处人头攒动,车企高管纷纷亲自迎接,以致于舆论都聚焦在两人的一言一行上,对车的关注反而淡了几分。
事实上,在本届北京车展之前,因小米等科技公司入局,对流量的追逐与焦虑已在汽车圈悄然蔓延。不少车企高管感叹,传统的汽车营销方式遭到解构,如何获得高流量成为不少车企当下面临的现实挑战。
但需要注意的是,流量并不是万能的,用好了确实可以帮助产品在短期内实现热销,扩大品牌知名度;但如果运用不好,过度营销,很容易被流量“反噬”,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产业和企业的伤害不容小觑。
其实,流量与品牌价值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流量营销收获的是短期交易,甚至是一次性交易,而品牌价值的搭建需要时间积累。企业可以借助流量为品牌造势,但流量不能形成品牌价值。这就决定了企业如果只追求流量,而没有长期的品牌战略,是走不远的。企业在进行流量营销之前,要尽量避免可能的反噬,加强对品牌价值体系的搭建与夯实。
对车企而言,流量不等于销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车企声量很大,其公司高管也是“网红”,但产品的实际销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与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服务不过关有直接关系。
汽车,作为一款耐用的大宗消费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在此基础上,造型漂亮、智能技术领先等因素是加分项,但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才是一款车能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现在不少人嘲笑传统车企的营销方式过时了,认为通过流量掌控话语权才能俘获消费者的心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催生了流量营销。但从销量数据来看,产品力过硬的知名汽车品牌销量也没有差到哪里去。比如今年一季度,奥迪、宝马、奔驰依旧以绝对的销量优势占据中国豪华车市场前三名。
由此可见,车企营销既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也要坚守长期主义的品牌价值观。特别是在追逐流量营销的同时,要守住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而当下有些企业为通过流量掌握话语权,开始“圈养”粉丝和水军,有组织、有目的地攻击竞品,混淆视听,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博取流量无可厚非,但必须在合理的边界内,同时也要做好把流量转化为销量的品牌价值体系构建。因为归根结底,品牌做到最后,就是在做用户心智。而用户心智不是品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它是用户能够真正感知并接收到的品牌价值。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